兴隆庄矿以创新为手段,以创效为目的,积极开展“双创”活动,鼓励职工转变增效观念,突破降本空间,从“废”字上做文章,节省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职工的维修技能大大提高。
该矿利用电视、广播、网站、LED显示屏、牌板、QQ工作群、微信等宣传阵地以及班前班后会、职工政治学习日等时间,认真开展形势任务教育,讲清当今煤炭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努力培养起干部职工大局意识,使干部职工认识到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和职工收入的关系,牢固树立“省下一分钱,就增一分利”的成本理念,坚决杜绝材料浪费行为。进一步强化“挖潜增收、节流降本、提质增效”的工作理念,将“岗位自律、班组自控、区队自管、专业自治”自主管理延伸到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引导全矿职工养成“人人精打细算,个个当家理财”的好习惯,不断挖掘矿井内部潜力。同时,把市场机制引入到矿井管理中,科学划分岗位层级,明确各级市场的结算体系,使人人都成为经营者,岗位都成为利润源,增强了职工的自主经营管理意识,营造了干的越多越好、省的越多收入越高的竞争氛围。鼓励职工积极为矿井经营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激发职工参与节支降耗工作的积极性。开展以“节约型科室”、“节约型班组”、“节约之星”为主的劳动竞赛活动,引导职工树立当家理财的主人意识。同时,实施材料消耗日分析、周考核、月兑现的材料管理办法,在精细管理的过程中,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和记录,确保工作有成绩,落实有轨迹。
该矿制定报废物资管理制度,要求各单位在确定废旧物资及材料不能再利用的情况下,不得擅自处理,必须统一送到矿井废旧物资场地,进行二次加工再利用。将材料指标细化分解到各基层单位,实行成本费用预算和归档管理,对材料的购置计划、到货验收及领用发放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建立了严格的材料设备的回收维修复用和保养工作制度,鼓励各单位大力实施修旧利废、变废为宝,进一步加强材料费成本控制。将各种废旧物资根据种类的不同,分为设备类、小型电器类、大型材料费、小型附件类,制定不同的维修方案、考核办法、验收标准,并深入现场、落实实施,通过维修使已“下岗”的设备、配件、材料等获得“重新上岗”资格,产生二次利用价值,做到物尽其用,减少浪费。在各车间班组设立废旧物资“淘宝箱”,为职工配备“节约包”,制订废旧物资分类回收使用考核管理办法,健全完善废旧物资分类回收使用台账制度,按照谁发放谁签字、谁使用谁签字、谁回收谁签字的原则,严格根据生产需要使用材料,做到“计划有依据、消耗有定额、考核有指标、回收有比例、复用有安排、修旧有奖惩”,深入挖掘物资管理的降本潜力。依托废旧料场资源,持续深入推进料场分类拣选,鼓励职工工作之余到料场分拣可利用材料赚“外快”,做到“颗粒归仓”、“物尽其用”。改变以往维修流程,在设备维修过程中由原先的直接解体变为先行调试,针对待修设备的调试结果确定维修方案,遵循拆解、安装工艺需求,针对难拆的部件,想方设法将零部件毁损程度降到最低,对损坏的零件能修复的不加工、能加工的不外购,将大修所需的材料配件消耗降至最低,进一步降低设备维修成本。将“6S”管理和“六乱整治”相结合,全面整理整顿生产现场,做到物资设备定量、定置管理,制定现场管理清洁标准,定期检查考核,固化制度、培育习惯。利用“八大浪费”全面查找浪费点、改善点,激励职工岗位创新、班组创效。持续开展创新创效竞赛活动,全力培养优秀创新创效个人、班组长、比武明星、优秀岗位能手和技能人才等,树立创新创效示范班组和典型岗位,全员共树共建共享创新创效成果。
该矿在创新创效工作中每一名干部职工立足岗位,发现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通过实践得到改善,在全员参与、立足岗位有实效的基础上,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一时间动手去推动措施的落地,职能科室第一时间去接受职工创新创效的申报,第一时间给予认证,第一时间给予奖励。为加强创新创效竞赛项目的指导、评选、抽检、推优等工作,设立基层“创客引导员”、矿“项目评价员”、矿“项目评定专家库”,用政策上的倾斜鼓励创新创效,让肯动脑善动脑的职工得到肯定和奖励。定期召开降本增效分析会,对月度材料使用和修旧利废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节奖超罚,实施每月一考核、一兑现,有效调动了职工参与节支降耗的积极性,切实让职工在节约中得到实惠。坚持从小处入手,从细处抓起,加强对材料的精细化管理,强化过程管控,加大各类设备、材料使用情况的跟踪考核,从源头上控制投入。以控制材料消耗、降低成本投入为突破口,制定材料管理制度、节支降耗奖惩办法等机制,将指标分解,层层传递压力,使职工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头上有指标,做到计划有依据,消耗有定额,降低材料费的支出。强化班组自主管理理念,班组节支降耗,严格控制材料成本,班组根据工作实际情况,以降本增效为实际切入点,按照厉行节约、效益优先的原则,坚持“能用不领新,能修不舍弃”,把节支降耗、修旧利废纳入班组职工绩效考核,直接与职工收入挂钩,将“节支就是增收,修旧就是创效”理念根植于职工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