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基层声音

为“智慧”矿山添活力——记南屯煤矿杨恭利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

作者: 张南南  朱宇婷   发布日期: 2024年04月10日

7年来,他带领团队完成创新成果100余项,申报专利16项,小改小革项目80余项,均广泛地运用到了生产实践当中,累计为矿井创造经济效益1500余万元……这是南屯煤矿杨恭利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的骄人成绩。自成立以来,该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劳模作用、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团队竞争力,为矿井高质量发展“集众智汇众力”。

一个人走得很快 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今年48岁的杨恭利,主要从事矿井机电设备的维修与技术改造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勇挑重担、扎实苦干。工作近30年,他对每一件经手的设备都精益求精,用匠心确保“零差错”。

从“技术小白”成长为“技能大师”,工友们问他诀窍,“其实就一个字,那就是‘干’。”杨恭利说。在工作中他追求卓越,在细节上他严谨求实,在难题上他敢于挑战。不论是矿井使用的所有开关、电机还是井下压风机、水泵等百余台设备他都了如指掌,每当设备出现故障和隐患时,都能第一时间找出“病根”并及时排除。

一路走来,杨恭利凭借着扎实的业务能力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先后荣获“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山东省突出贡献技师”“齐鲁首席技师”“兖矿能源首席技能大师”等荣誉称号。

“一个人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这是杨恭利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即使荣耀加身,他也从不沾沾自喜,而是想着如何发挥合力、蓄势储能,共同为矿井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在杨恭利的不懈努力下,2017年,伴随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成立,“杨恭利”已不再只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份责任。

凝聚一条心 拧成一股绳

工作室成立后,杨恭利和他的伙伴们拧成一股绳,加班跑现场、查资料,聚在一起开展技术攻关、小改小革等创新创效活动,源源不断为矿井发展注入新动力,激发新活力。

在压风机的日常检修工作中,油冷却器经常会出现管路堵塞,而且管路多,拆除、安装十分困难,杨恭利带领工作室成员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造了冷却器“整体拆除,逐个安装”操作法,让检修时间由原来的3天缩短为1天半,省时、省力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针对矿井金属井架进行振动监测及部分受力监测,工作室成员经过一次次尝试、一点点摸索,成功研发出煤矿金属井架安全实时监测及动态分析系统,分析金属井架的动态性能,诊断金属井架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进行预警,达到保障矿井安全生产的目的,该项目技术水平为国际先进水平。

矿井下水处理复用技术设计与应用、煤矿主提升机控制系统智能化升级改造……

杨恭利团队在平凡中执着坚守,用汗水和智慧收获了众多荣誉,工作室成员曾先后获得11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著作权、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矿级科技进步奖14项。工作室先后被评为“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济宁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山东能源集团第二届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

一枝独秀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作为杨恭利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他深知带出一支技术精湛,业务能力强的队伍,对矿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他制定了工作室建设方案,充分发挥先进模范在推动创新工作中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先后举办机电专业讲座、岗位安全操作、技术比武等活动50余场次,培训专业工种600余人次,加快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高素质创新人才。

同时,杨恭利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优势,主动将生产一线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汇集在一起,通过现场传授、理论教学、实战训练等方式,将自己的专业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职工,助力大家成长成才。

“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师傅的指导,他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我经验。”徒弟张金龙提起自己的师傅,是一脸的崇拜。在杨恭利的培养下,张金龙业务技能不断提高,在该矿第九届、第十届矿井维修钳工技能比武中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被评为该矿优秀技能人才。截至目前,杨恭利劳模创新工作室已培养高级技师5人、技师2人。近2年来,杨恭利所带徒弟中有4人走上了管理岗位。

从“一枝独秀”到“满园争芳”,杨恭利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通过“蝶变效应”,突破“单兵作战”的局限,让“大师”称号不再是“个人光环”,变成了“财富金矿”,成为矿井的智囊团、岗位的创新源和人才的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