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级公司和矿开展“两珍惜、两保持”形势任务教育,工作之余我翻阅了《岗位精神》这本书,使我感触很深,我认为一个企业要想做强、做大,需要诚信敬业的员工。
原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日两个民族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人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人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擦六遍,第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有鉴于此,他认为: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与日本人的认真、精细比较起来,中国人确实有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社会上“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好像、几乎、似乎、将近、大约、大体、大致、大概等等,成了“差不多”先生的常用词。就在这些词汇一再使用的同时,生产线上的次品出来了,矿山上的事故频频发生着,社会上违章犯纪不讲原则的事情也是屡禁不止。与“差不多”的观念相应的,是人们都想做大事,而不愿意或者不屑于做小事。但事实上,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否则会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如:一台拖拉机,有五六千个零部件,要几十个工厂进行生产协作;一辆上海牌小汽车,有上万个零件,需上百家企业生产协作;一架波音747飞机,共有450万个零部件,涉及的企业单位更多。如我国前些年澳星发射失败就是细节问题:在配电器上多了一块0.15毫米的铝物质,正是这一点点铝物质导致澳星爆炸。
所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我们的古人就提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已故总理周恩来就一贯提倡注重细节,他自己也是关照小事、成就大事的典范。上面的例子就明确告诉我们:注重了细节就是敬业精神的体现。
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员工就是“大家庭”的组成部分,如果员工不尽心尽责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天天陶醉在安逸的幸福之中,枕在国企“枕头”上睡大觉,无所事事,不讲奉献、只讲索取,久而久之,再好的企业、再富有的家庭,也有破产的一天。在竞争日趋紧张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使自己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大家庭”的一分子。必须诚信敬业,团结一心,无私奉献,扎实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才会回报于你。常言说的“有付出必有收获、有汗水必有成绩”——是现实、是真理。
《岗位精神》一书的第四章敬业之道中,是敬业、责任、服从、诚实,最完美的诠释。在通俗简练的字里行间里,体现了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然而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想尽办法去完成任务,而不去寻找借口,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就我们煤炭企业而言,班前会安排的工作任务,班后会落实时,任务没有完成,大部分职工都会说出一大串原因,不是这里影响、就是那里影响,想出一千个理由、一万个借口,不去主观地找原因,而是极力地推脱自己的责任,违心地去寻找“完美的自我”,如果有一天裁员的话,这样的员工肯定会在裁员之列,到时候所谓的“完美”也就不“完美”了。
作为一名企业的员工,只有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自觉而出色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具有诚信敬业精神,企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才会可持续发展壮大。(东滩煤矿掘进一区 杨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