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宽的额头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眸,中等偏高的个头,走起路来脚步沉稳有力。他从事煤炭洗选、辅助运输机电技术与管理工作多年,先后参与创新成果30余项,荣获2020年度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三等奖等多个荣誉奖项,实现了从普通工人到技术达人的自我蜕变。他就是东滩煤矿运搬工区青年职工张坤。
好学善思他是功底扎实的“真学霸”
张坤,1987年9月出生,2008年6月参加工作。技校毕业后分到东滩煤矿掘进一区。“那时候就一直处在睡醒就下井,上井就睡觉的状态。”回忆起十几年前刚入职的场景,张坤很是感慨。
刚入矿井的张坤和大家一样,从打眼、落煤、装煤等基础工作做起,但张坤并不甘于做一个出苦力的工人。在他看来,一个人可以没有学历,但不能没有学习的能力。立志学技成才的张坤调到运搬工区,开启了“零”基础的技能学习之路。
“最开始到运搬工区什么都不懂,就跟着老师傅们学习。”张坤说,自己当时什么都学,看见不明白的,拽着师傅问明白才放人。在学习维修铺轨机电控箱时,一个接线盒里面接近100个电线头,,整整一个晚上他一个一个地拼接,有一个弄错了,就全部重来。凭借着不怕吃亏的韧劲,张坤慢慢积累了一些技术经验,也慢慢得到领导认可。
机会总是垂青努力的人。2017年6月,陈国华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成立,张坤鼓起勇气报名并被选中,与工作室开启一场“双向奔赴”。“加入陈国华创新工作室才发现需要学的东西很多,每天都是新挑战。”为了弥补知识上的欠缺,张坤通过自考完成了矿山机电技术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大学课程。
“进入工作室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要会设计软件。像机械设计,3D设计这类软件我没有接触过。”为了弄懂弄透,张坤自己买软件,找资料视频,买教程研究学习,光手机就换了两个,500G的百度云盘存的满满当当。“最开始从CAXA开始学起,后面CAXA满足不了研究课程的需求我又自学Solidworks。”设计软件基本都是三维的,操作多了会感觉头晕目眩,那时候张坤的状态就是一天24小时有18小时会在电脑前练习,画一夜第二天早上画吐了,但他根本感觉不到累,心里就奔着一个目标:把这件事做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坤的努力下,很快他就成为一名爱钻研、懂技术、敢担当的复合型人才,是陈国华创新工作室首屈一指的一员“干将”。
攻坚克难他是勇挑重担的“排头兵”
2021年12月,张坤临危受命被安排到选煤中心协助技术创新、设备改造工作。新环境一切又是新的开始,张坤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来到选煤中心,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脱粉筛改造。选煤中心原有脱粉筛设计容差率小,动力不足,原煤容易粘附在分级螺旋上造成堵塞后停车,严重影响生产连续性,张坤抱着将“不可能”变为“一定能”,将“办不到”变为“办得到”的决心参与到这项项目改造中。
就这样,张坤白天查资料,出现问题拉清单找人解决,晚上修改设计方案。为了完成这项改造项目,他几乎放弃了所有休息时间,将自己的被褥搬到了办公室。
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张坤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研究各项生产指标及技术参数,深入学习设备运行技术规范,向其他技术人员和有施工经验的师傅请教,通过三维建模、数据模拟不断论证尝试,最终改用6台18.5KW减速电机,设计一体式减速和链式传动一拖三,有效解决了原有脱粉筛的设计弊端。
在20多个日夜不间断攻坚,两台脱粉筛共节省38台电机及38台减速机,大大降低了设备故障率,减少了工人的维护量,真正做到“一次做好、只做一次”,保证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创新创效他是节支降耗的“主攻手”
一顶安全帽,一身工作服,一杯热浓茶,一天30000步。用技术傍身的张坤,从未停止技术创新的脚步。
2020年12月,为了优化煤矿井下铺路作业流程,减轻铺轨作业劳动力强度,张坤和陈国华创新工作室的成员根据现场生产要求自主设计研发遥控自动铺轨机。
“在过去,运搬工区每铺设1000米的30千克轨道需要卸车240吨的轨道部件,这些繁重的工作量同时也给铺轨师傅们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张坤说。
现在仅需通过手持无线遥控器远程遥控的方式,就可以实现全自动化铺轨作业。不仅优化了铺轨流程,还节约50%的施工人员,施工效率增加40%,每年节约轨道铺设人工费用近百万元。
同时,作为机械设计及安装调试的主要负责人,张坤深度参与的介质智能监测系统更是在行业内堪称首创。系统中检测装置根据设备运行状态自动执行检测程序,将原来煤质化验顶峰时期需要的100多名职工降至10人。
不仅如此,通过介耗曲线分析实时监测系统内多个数值变化,为选煤中心智能化检测控制系统介质消耗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和分析手段,更是让选煤中心吨煤介耗下降了0.6公斤,每年可节省介质费用近百万元。
从普通工人到“技术达人”的进阶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这一路走来张坤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技术研发工作非一朝一夕。
张坤说:“不管多难,我都会坚持下去。这是我的工作,更是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