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车的轰鸣声充斥着整个机电工区,一个忙碌的身影来回穿梭在一台台井下皮带设备中。一身蓝色的工装,一米八的身高,微胖的脸上挂着朴实的笑容。
86年出生的他,凭着对煤矿工作的热爱,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大学毕业的技术员,成长为拥有专利10项、荣誉证书15个、论文10多篇的技术“大拿”,他就是东滩煤矿机电工区副区长王泽群。
“不日新者必日退”
2008年7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毕业的王泽群,来到东滩煤矿机电工区实习。
“那时候井下条件艰苦,地上都是煤泥,工作完上井后从头到脚都是黑的。当时就想,既然干就要干好。”
作为矿二代的他,说起初次跟随师父下井,至今记忆犹新。
“王泽群勤学肯干,爱琢磨,进步很快。”工区的老师傅们这样评价他。
那时,他经常花费数小时盯着皮带设备的运转,细心钻研业务。上井后,他就一头扎进办公室,苦练CAD绘图。仅用一年多便成为“手里有绝活,肚里有干货”的技术能手。
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设计并安装溜煤槽。测量,绘图,修改……“最后安装时,安撤班的职工说这是自他们参加工作以来,唯一一次溜槽尺寸连改都没改,就直接安装成功的。”他一脸骄傲地说。
“不日新者必日退。”这是王泽群时刻鞭策自己的一句话。休班的时候,他经常参加世界机器人大会、煤炭展,甚至大学里的毕业设计展,开阔眼界,寻找灵感。
“虽然此装置属于老技术,但一直未曾接触过,这次参观深感自己见少识窄,日后还需不断加强学习……”每次参观王泽群都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随时记下参观感受。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心得感悟、现场照片,以及各种拼剪后的宣传材料,这也成为他最珍贵的“技术宝典”。
“我还是想干好它”
近年来,随着煤矿智能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东滩煤矿全面推进各系统智能化提升。2021年6月,B皮带作为机电系统的试点,全面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
时间紧,任务重,在这关键时刻,王泽群勇挑重担接手了这个项目。
“当时公司定的要求很高,要有先进性、唯一性。没有可参考的经验,一切都要自己摸索进行,难度很大。”回忆起那段经历王泽群很是感慨,“但我还是想干好它!”
为了更好地推进项目进度,他干脆把“家”搬到办公室,和小组的成员同吃同住。由于可借鉴的资料少之又少,他们拿来了1987年B皮带的第一份图纸从头开始摸索,白天开完会,晚上研究图纸并尝试在此基础上进行智能化改造。
就这样,他和团队通过多次现场调研,明确责任分工以及相应工作要求,对改造过程中出现的瓶颈问题、技术革新问题进行突击攻坚。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和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保护装置,最终实现了多个子系统的有效集成,为智能化运行提供有力保障。裸眼3D技术的运用,更是能及时有效监测和控制输送设备,真正实现了井下无人值守。
据悉,B皮带智能化改造项目先后获得山东省设备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2项,山东能源集团职工优秀创新创效成果三等奖1项。
“一枝独秀不是春”
“现在的青年技术员赶上好时候了,公司的‘31789’工程、‘1357’工程提供了更好的平台。”王泽群说,一枝独秀不是春,自己就是人才培养工程的受益者,更应该以身作则发挥“传帮带”作用。
王泽群牵头成立了安东系统创新QC小组,进行菱形网车间智能报警系统课题研究,小组由8名成员组成,最小仅24岁。
课题选择、进度计划、现状调查、确定目标、原因分析……为了能够更好地让青年技术员学到东西,王泽群联合满乐、张振国和李昀轩三名技能大师,以“面对面”和“手把手”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QC小组氛围十分融洽,工作生活中都像亲兄弟一样互帮互助。我学到了很多工作经验。”小组成员贾海成感激地说道。
历时三个月、120个课时,在QC小组努力下,菱形网车间搬运、故障处理响应时长明显降低,菱形网车间智能报警系统成功实现了车间设备运行和生产管理目视化。据统计,该成果可每年为矿增加40095㎡的生产量,创造综合经济效益约104.6万元。
“从王泽群的身上可发掘和探讨的东西也许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王泽群用他成功的实践告诉我们,在这个新时代,我们究竟该怎样当煤矿工人。”3年前,凭借扎实苦干、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被提拔为东滩煤矿机电工区区长的谢宝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