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兖矿故事

东滩煤矿:续个“臻美”的火花

作者: 尹梓 陈勇   发布日期: 2024年05月21日

近日,“续火花”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作为一种拉近关系的催化剂,在“续火花”中,让彼此的感情得到升华。东滩煤矿积极开展创新创效活动,坚持强基础,建队伍,育人才,增强矿井发展后劲,为矿井长远发展“续火花”。

重续创新创效的热情之火

“这是我们综采一区自主设计先导滤芯反冲洗装置,该装置的应用可以对先导滤芯进行反冲洗,延长先导滤芯使用寿命,全年共节约费用为64.18万元。”

“针对现有的干式刮擦清洁效率低,不能彻底清除粘矸等杂物,成本高损耗快等问题,我们机电工区自主创新,对其进行改造……”

在近期举办的东滩煤矿职工创新成果展上,一系列别具创意的成果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这些展示的创新成果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充分展现了职工的创新精神和技术实力。

除了引人注目的创新成果,本次展会还展出了众多煤矿职工在“小改小革”中积累的小发明和小创新。自动加药装置、皮带跑偏保护可调固定架、扭力扳手转换套筒,这些小发明虽然在外观上看似朴素简单,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实用性,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有效解决了煤矿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了职工的创新热情,推动了矿井的技术进步,为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东滩煤矿广泛开展职工精益自主改善提案征集活动,鼓励职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小见大,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建议。收集并实施改善提案356条,开展34项改善课题和16项大项目,不仅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也为矿井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接续劳模工匠的奋斗之火

“我们成立了“QC”小组,共同参与科技创新与改革,通过努力,获得了30余项矿级及以上成果奖……”

“22岁的我第一次面对黑黢黢的巷道和回响在耳边的各种设备的嘈杂声,我才明白煤矿工人的艰辛,才深刻体会了什么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5月5日,东滩煤矿隆重举办“匠心筑梦不负韶华”劳模(高技能人才)分享暨共青团、职工小改小革表彰会。会上,潘兴波、谢春雷、贺洪雷、贺朋、李欣、白冰峰等六位劳动模范和高技能人才杰出代表分别进行了事迹分享。他们基于各自岗位实践,从不同视角出发,详细阐述了在工作、学习及生活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深刻感悟,全面展现了新时代劳动模范和高技能人才的精神风貌与责任感。

年薪70万的首席技能大师潘兴波说:“我参加巷道贯通400多次,通风系统调整630多次,排除一通三防隐患600多条,确保了矿井通风系统的稳定。”在被评为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并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后,他充分发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以技能大师活动室为阵地,对通防专业涉及的青年职工进行安全生产业务技能培训,把在生产中发生的鲜活案例当作教材,增加培训的真实感和有效性,激发青工的学习热情。近年来,共培养高级技师2名,技师9名,高级工36人,中级工42人,有15人次在矿及公司级技能竞赛中获得前三名。

为加强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东滩煤矿以高标准打造“学习教育”和“技能实训”两大阵地。通过积极引导和支持优秀人才创建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持续性地开展理论教学、实操培训及技能竞赛等活动,激发广大职工的学习热情,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促进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再续导师引领的智慧之火

“我的师父赵顾超是我们团队的技术翘楚。在面对工作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向他请教总能寻找到应对之策……”

谈及自己的师父,东滩煤矿综采一区的冷强满怀敬意。2023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的冷强刚刚踏入职场,面对未知的前路,他显得有些困惑和迷茫。在“导师带徒”的制度下,他与技能大师赵顾超结为师徒,对于冷强来说,师父不仅仅是简单的“教书人”,更是他各方面学习的标杆。

拜师后,赵顾超将自己所学知识、掌握的技能向徒弟倾囊相授。从安全注意要点到设备结构、拆装程序的了解,再到设备故障判断、排查、处理,他都是手把手教,将一些不好理解的检修技术拆开来揉碎了,不厌其烦反复讲。在液压支架维修以及井下搞完好过程中,赵顾超配合实物讲解交替单向阀、双向锁等液控阀的工作原理。让他在支架检修过程中,对管路连接和液路路径以及尾梁插板联动等支架动作原理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在赵顾超的悉心教导下,冷强逐渐从一个只会帮忙递工具、运送物料的菜鸟,逐渐成长成一名可以独自承担设备检修的技术人员。

为培育造就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东滩煤矿立人达人,不断激发队伍活力,认真贯彻落实“31789”年轻干部培养工程,畅通公开竞聘、挂职锻炼等培养机制。同时,优化《管理技术人员绩效考核办法》,强化“指挥棒”作用,真正把有能力、干实事的人“推上去”。此外,该矿不断深化“1357”高校毕业生培养工程,建立导师带徒制度,签订师徒合同,坚持考核管理与关心关怀并重,全方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矿井发展蓄好“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