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煤矿从全员降本、修复降本、技术降本入手,唱响降本增效“三部曲”,多措并举,多元创效,奏响成本管理“大乐章”,实现效益最大化。
齐唱全员降本“主题曲”
该矿机关财经党支部和运搬工区党支部,携手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两个支部党员整理杂料10车、废旧钢丝绳400余米,修复皮带托辊30组,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在修旧利废工作现场。
“气控箱,不能给你批5个,我三天前巡检时,见六采轨道集中巷第2个硐室有1个。”“铁丝不能给你批这么多,上月你刚领了一盘。”“三寸短节和四寸三通,先不给你批,你去回收队看看,找不到合适的再批也不迟。”每个月审批材料计划时,该矿市场化运营中心党员、材料定额员徐川都要根据矿下发的月度计划,一一问清材料用途,了解工程量大小,是重点工程急用,还是日常生产备用,逐条审、严格批。
该矿鼓励区队推进“自主改善”项目,开展以“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为内容的“微创新”活动。41704切眼的单轨吊钩头闭锁损坏,设备不完好无法使用。掘进工区技术员谭吉田对钩头闭锁加工改造,使用L型钩头闭锁装置,保证起吊安全,每月可增加效益3.24万元。皮带工区对西矸石漏槽顺煤板进行改造,安装位置下落100mm,安装角度从35°调整到45°,保证了煤流运输安全,降低了劳动强度,每年节约人工近5万元。
唱响修旧降本“协奏曲”
“对回收来的物质,我们精挑细选,能修的修,能拼的拼,‘挤’干它的利用价值。”该矿运搬工区回收队队长李龙介绍说。回收队的几名职工将上井的皮带托辊进行挑选,有的进行更换轴承,有的几个托辊才能拼出一组好的。他们将废旧皮带割成道岔处的“滑板”,有的做成吊挂风水管路“吊带”,有的做成采煤工作面电缆槽的“垫板”,有的还做成连接单体支柱的“连接环”……今年以来,他们在π型梁、托辊、电缆等各种材料中,修复率达到85%,很多废料被送到新的“岗位”。
该矿运搬工区坚持“有旧不投新”“长变短、宽变窄”原则,对拆换下的零配件及时回收、过滤、归类,精选可修之件、细挑能用之材,使废旧材料“变废为宝”、二次利用。严格落实修旧利废考核机制,每月对班组下达修旧利废指标,对完不成的严格考核,对丢失、浪费的进行处罚。今年以来,该工区修复语音报警装置9台、打点信号灯11台、机车尾灯20个。
该矿生产服务中心通过拆、配、重组方式,加大自修力度,减少设备购置和外委维修费用。集中维修骨干,成立自主维修团队。一季度,完成设备检修103台(套),完成修旧利废价值50余万元。木厂对回收来的落叶松岔枕进行分拣,好的直接利用,损坏的修复后再用。
奏响技术降本“交响曲”
在该矿4703工作面,通过应用“数字孪生辅助控制系统”,截齿割到顶梁、液压支架超压或欠压,能够实现采煤机预警和停机;安装惯性导航仪、倾角传感器,应用“综采工作面国产惯导”技术,实现了每台液压支架精准移动;同时,利用“班组协同交互通讯系统”、“规划截割”等技术,经过装备、技术、管理“五代三飞跃”迭代发展,实现了工作面内无人、“智能化减人、数字化提效”的采煤新模式。
在该矿“选矸楼”,现在已经见不到选矸女工忙碌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X光”分拣煤矸。过去我们只听说过“X光”透视身体、海关检查,现已运用到煤矿生产。该技术对煤和矸石进行数字化识别,实现煤与矸石精确分离。该技术的应用,把几十名女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也为矿井降低了大量的人工成本。
该矿运搬工区,对井下5部猴车实施远程操控,每年节省人工成本120多万元;皮带工区采取智能化管理,实现“有煤则开,无煤则停”,减少空载时间。该矿对采掘和机电运输系统进行优化,大功率用电设备采用变频启动器或软启动。根据峰谷时段科学合理组织生产,对主要生产系统、大型设备的运行时间严格控制,杜绝高峰时段长时间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