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战士 矿工筑梦
——题 记
百米井下,机器轰鸣。一米采面,乌金滚滚。
在高度只有一米左右的低矮空间里,一名身材魁梧、动作敏捷的男子躬身爬行,穿梭于薄煤层液压支架之间,管控安全,协调生产,他就是杨村矿综采工区生产三班班长秦伟。这名曾身披橄榄绿、胸怀报国志的热血战士,如今化身为一名矿工蓝,在煤海里激情冲浪,追逐梦想。他说,不同的人生舞台,也要绽放同样绚丽的色彩。
蛟龙卧浅海
2011年,秦伟离开部队,来到该矿综采工区。
当时,该矿薄煤层采煤工作面高度一般在0.8—1.1米之间,作业空间十分低矮,移动几乎靠爬。和他一起分来的职工看到这样的工作环境后,一个个打了“退堂鼓”。
“堂堂七尺男儿,这算什么。”秦伟二话没说,俯身爬进工作面。一米七六的身高,就像钻到桌子底下,吃力程度可想而知,但他始终坚持着,还不时地鼓励身边同事。“这小伙子肯定行。”这是秦伟给大家的第一印象。
干煤矿,只能当个“煤黑子”。当时很多人认为,在井下挖煤,成不了大气候,感觉无法施展拳脚而泄气失望。秦伟却异常从容淡定,他说:“只要脚踏实地,‘煤黑子’也能变成‘煤亮子’。”
在有人想方设法“跳槽”时,他却在井下摸爬滚打,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从这个岗点爬到另一个岗点,虚心向前辈学习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和维修技巧。为了尽快适应环境,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他经常穿梭在设备安装现场、维修现场、重大任务施工现场,勤问勤看。手掌磨破、膝盖淤青、裤子磨透成了家常便饭。为了弄清一个难题,升井后,他不顾一身的酸痛,一头扎进图纸和各类专业书籍里,狂补理论知识,经常废寝忘食。凭着这股钻劲,他快速成为一名薄煤层的“多面手”。工作仅四年时间,就担任了综采工区生产三班班长。
铁人钢铸造
“秦班长像个铁人,干起活来很拼。”职工人人佩服,个个竖起大拇指。
今年3月份,秦伟夜班结束,刚要上井时,得知采煤设备出了故障,需要紧急抢修,一夜未眠的他,立即赶到现场,投入到检修工作中。同事几次劝他上井休息,都被拒绝了,“抓紧抢修,尽快割煤。”就这样,他和大家奋战了近十个小时,设备终于修好了。踏着机器的轰鸣声,奋战了一天一夜的秦伟,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幽长的巷道里。
在一次老巷道炉渣灰填充任务中,秦伟带领班组职工一鼓作气,一刻不停。无论是卸车、扛运,还是码放、充填,他始终冲在前。近百斤的编织袋,两手一抓,飞到肩上。右肩肿了就换左肩,扛不动了就抱着跑,同事中途走不动了,他接过来继续扛。本身就患有腰间盘突出的他,几次疼得站不起来,却强忍疼痛,咬紧牙关。在他带领下,班组提前完成了充填任务,充填数量在全区排名第一。因为用力过猛,他双手所有关节因软组织损伤出现肿大,连续几天手指无法伸屈。“这点痛能算什么。”他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作为一名党员,秦伟一直秉持这样的信条,保持着一身正气。“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人都是敬出来的,既要以理服人,更要以德服人。”秦伟说。
当职工有情绪、有矛盾时,他总会站在职工的角度,尊重每一位职工,以一颗诚心去沟通交流,话语中有原则、有真诚、有公正。日久见人心,他的谦卑与真诚换来了大家的信任,他的班组就像一股绳,由内向外散发着正声正能,又像穿了坚不可摧的铠甲,迎难而上,驰骋煤海,所向披靡,一次次把困难踩在了脚下,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成为大家心目中的“铁人班组”。秦伟也被矿评为“劳动模范”,连续四年被评为“明星职工”,连续五年评为“六十佳班组长”。2022年5月份,他又光荣地登上了山东能源集团“劳动模范”的领奖台。
甘当小学生
工作中,他善于学习新知识,总结好经验,重视创新创造,勇于攀登高峰。
该矿6604工作面初始阶段为梯形工作面,需要边生产边增加支架和溜槽。他经过一次次地摸索、试验、推敲、计算,提出了一套完善的快速增加设备的方案,通过巧用铁滑车精准计算工作面长度变化的方法,实现了支架、溜槽的快速安装,为今后类似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2021年,秦伟班组负责开采的10603薄煤层综采工作面作为智能化建设试点。刚一开始,这支驰骋薄煤层的先锋战队就受到极大的挫折。由于班组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素质参差不齐,拉低了对智能化应用与操作的整体能力。自动跟机移架、自动成组推溜、采煤机记忆割煤、远程实时操控等操作,让大家听起来一头雾水,用起来更是手忙脚乱。
“学不会”“记不住”“不想学了”等消极的声音在秦伟耳边此起彼伏。
“绝对不能放弃。”看到大家信心受挫,秦伟暗下决心。他利用一切时间,带领班组人员共同学习智能化知识,参与智能化方案设计,摸索每个设备的操作方法。他自己则不断跑现场观察环境,摸透地质条件、顶板支护等情况,根据现场复杂多变的开采条件,多次向厂家提出优化设计方案,让职工听得懂、学得会,逐渐让班组职工重拾信心,坚持不懈地学下去。
离工作面智能化验收还有10个小时的关键时刻,他又带领职工把所有的操作都进行了演练。验收时,大家凭借精准的操作,做到了现场操作“零误差”“零故障”“零失误”,工作面自动化跟机率、自动记忆截割率分别达到99.07%和95.37%,工作面由10人减员至3人,为矿井智能化建设打开了新局。
“一定打造一支智能化采煤大军!”尝到了智能化建设甜头的秦伟,心中又有了更高的目标。
铁汉也柔情
“爸爸总是很忙。”
“总是不能陪我。”
“爸爸做的饭很好吃……”
这是秦伟在他三个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对于工作,他无怨无悔;对于家人,他心存愧疚。
10年奋斗拼搏的日子里,家人从来没有一句埋怨,默默地关心、理解和支持是他强大的后盾。
年迈的父亲患脑梗多年,经常伴有突发的风险,每次这种危险发生时,秦伟都不能第一时间守护在老人身边,都是妻子一个人在医院跑前跑后地照顾,回家还要照顾三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曾经因工作太忙,他整整两个月没有回家,父亲两次住院,妻子都没有告诉他,回家见到瘦了一圈的妻子,秦伟心里很不是滋味。
秦伟答应大女儿,休班就陪她爬山,女儿便天天盼着他回家。好不容易把爸爸盼来了,可晚上,秦伟接到了班上打来的电话,便连夜赶回了单位。第二天早上,女儿看不见爸爸,强忍着泪水,默默地把自己关进了房间里。
儿子的缺位、丈夫的缺席、父爱的缺失,是秦伟最不能原谅自己的地方。因此,每次回到家,不管有多累,他都把最灿烂的笑脸留给家人,陪父亲说说话,帮妻子干点活,为孩子做顿饭,竭尽全力弥补那些遗失的美好。
当秦伟被山东能源集团授予“劳模模范”后,该矿领导驱车200余里,赶赴秦伟的家中,为他递上金灿灿的奖牌时,他对家人说:“这是我们一家人的奖牌。”
十年磨一剑。秦伟十年如一日,穿梭在一米高的煤层空间里,践行着煤矿工人追求卓越、拼搏奉献的高尚品德,用刚强勇毅与困难搏击,用坚韧不屈向艰险亮剑,在浩瀚的煤海中乘风破浪,书写着新时代煤矿工人最精彩的篇章。(林 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