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作战 取得最佳“战果”
——题 记
5.7万多吨乌金通过火车、船运,源源不断地驶离济三煤矿。这是9月1日以来,按照兖矿能源疫情防控紧急会议精神,济三煤矿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做好封闭管理,快速进入战时状态,抓好安全生产必需人员、生产服务必需人员疫情防控工作,合理排定出勤人员,确保安全生产、疫情防控和高效发运取得的最佳“战果”。
严密部署聚力“打援”
落实举措,助力防控。面对当前的疫情防控形势,济三煤矿全面贯彻落实上级疫情防控要求,严格落实各项疫情管控措施,将“外防输入”作为煤炭发运的重中之重,加强与地方政府港航管理部门的协作和信息共享,严格泗河口港外来人员进港管控,重点查询船舶抵港前停靠港口的动态、船员基本情况、身体健康、核酸检测、船舶靠泊期间密切接触者等信息,切断外界“传染源”。
“我们进行全过程盯守,重点加强泗河口港防疫管理,严格船员、人员管控,做到船员不下船,港口装船不断线。值守人员24小时,轮流盯在现场,一边让船员扫场所码、一边核对船舶号码,确保不落一人、不少一环,确保装运安全。”这是9月5日,正下夜班的煤质发运中心远调班班长徐世争给记者讲起了他的战“疫”故事。
借势而为 助推质量
济三煤矿以全国质量月活动载体,围绕“提产量、降成本、抓洗煤、优品种、保质量、促发运”工作主线,及时召开煤质洗选发运专题会议,通报上月选煤经营指标完成、精煤产品质量控制、煤炭市场及销售分析情况,部署本月煤质发运工作,明确品种和流向发运重点。加强与运河沿线港口沟通协调,精准摸清存储煤情况、精准计算用煤需求,精准分析研判预警状态,实施存煤台账式管理,动态保持高仓位储煤生产,确保产销平衡。
“加强煤流系统、洗选系统过程考核,实行日通报、周汇总、月奖惩,严格洗煤生产过程和商品煤质量监督考核,提高产品合格率和稳定率,确保矿井洗选效益最大化。”选煤中心主任金吉元说。
发挥优势,助战发运。济三煤矿按照公司营销战略要求,抓好储装运系统的考核,优化发运流向,优先济宁泗河口港发运,加大运河销售量,不断提高船只装运和进出效率,确保运河流向发运最大化。
“特殊时期就要有特殊担当,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我们把保装运作为检验发运队伍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一次‘大考’,积极动员一切力量,千方百计提高装运效率,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煤炭的正常发运,确保矿井产销平衡,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煤炭发运‘三大硬仗’。”济三煤矿党委书记、矿长郭现伟说。
精准落实合力“围歼”
驻矿就是“战场”,在岗就是“战斗”。济三煤矿煤质发运中心作为矿井煤炭发运的前哨,他们按照上级部署,安排驻留人员,加大思想引导,强化职工教育,留守54名职工,其中10名党员,25名女工舍小家顾大家,坚守岗位“疫”线,仅9月2日封控管理第一天,发运煤炭1.6万多吨,取得了战“疫”的首战告捷。
“兵马粮草同时行”。如何实现平稳发运呢?请跟随记者一起探个究竟。
封控管理,留宿驻矿,54名职工住宿怎么解决?
“一个字‘腾’,腾出了战‘疫’的向心力。你看第一是,这个时候就要看咱单位的组织力、号召力和凝聚力,我们利用班前会进行动员和排查,管理人员发挥‘指挥棒’的作用,主动深入到班组、沉到岗点,对驻守人员进行摸排,腾出场所,申领5张床铺,帮助职工入住。第二是针对个别场所紧张现状,我们宁愿管理人员睡地铺,也要给职工腾个地方,让职工住的舒心和安心。”煤质发运中心主任李晓军说。
他们加强管理,动态调度留勤人员在岗状态和督导休息卫生情况。
“如何提振职工精气神?首要问题是队伍思想先稳定,我们利用多种形式和载体进行强化,一个是学习矿《宣传活页》《班前五分钟信息》等上级疫情防控精神,张贴《倡议书》《宣传提纲》加以正确引导,并本着‘严爱相济’原则;二是制定《留勤人员疫情防控承诺书》,对劳动纪律、日常行为规范;三是用好单位班组微信群和QQ群,定期发送上级各项规定要求、防疫防控知识;四是愉悦职工,开展十分钟‘工间操’活动,开放‘群团之家’‘心灵驿站’,不断丰富文化生活。”党支部书记曹先剑说。
“住的怎样?休息还适应吧!”“行,挺好的,驻矿留守有时间学习一下业务,不错。”这是职工蒲翠玲与党支部书记的一场对白。
“安全发运并肩抓”。“我们驻矿留守,今天时间充足,好好地给这些‘大家伙’看看病、把把脉,做到防患于未然。”正在检修的机电技术员马永腼腆地用手捏了捏口罩鼻夹,给记者讲起了机电维修班的防疫故事。
疫情防控进入攻坚吃紧阶段,他们制定《疫情及发运期间安全生产保障措施》,10名管理人员按照这个中心下达的“七查一跟进”考核指标,重点查安全隐患、疫情防控、工作质量、劳动纪律、制度落实、业务流程、记录台账,跟进生产现场综合管理,现场发现隐患,现场指出、即时或限时消除,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闭环”。
9月4日正午,地销煤发运班班长韩慧正带领3名“战友”冲刷煤场路面,保持环保扬尘治理动态达标。
超前的预控措施,确保安全生产秩序井然,疫霾不仅没有带来恐慌,反而增加了干部职工的士气。
像他们一样,济三煤矿2528名特殊“战士”在平凡的战疫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