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兖矿能源网连续制作推出了三期驻外属地职工与兖矿能源老党员职工的温情互动情况,隔屏传达了他们的爱企浓情心声。今日,记者对金鸡滩煤矿185位属地职工中的三名成员拓文腾、艾孛丰和王亚军进行了连线采访。

金鸡滩煤矿综采工区拓文腾
记者:从2014年进入金鸡滩煤矿综采工区参加工作到现在,是青春与企业一同成长的八年,当时是怎样选择投身煤矿这篇热土的?
拓文腾:从小见证了陕北煤田给榆林这座城市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心深处与这片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大学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采矿工程专业,想着毕业后为家乡的建设奉献一份力量。2014年,我在毕业后如愿通过招聘进入了金鸡滩煤矿综采工区。
初来乍到,由于地域差异,陕北方言较重,很难与山东职工交流沟通,常常因为相互的意思理解偏差造成工作困扰。区队领导和同事感觉到了我的困窘,不论各种会议还是业余时间聊天,我都成了他们的关注对象,大家耐心地向我解释,同时认真聆听我的想法。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我很快实现了在山东和榆林方言中自由切换,融入到了综采工区这个大家庭。在采煤一线一干就是8年,如今,我已从一个青涩的学生成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维修电工。
记者:作为85后,赶上了智能化的好时代,你和团队伙伴们是怎样为智能化矿山贡献力量的?
拓文腾:为加快智能化工作面建设进度,我和区队技术人员一起认真细致对标智能化建设文件,不断跟进,及时协调解决技术难关等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好智能化建设和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达到减人提效的目的,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同时,贴合现场生产,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和区队技术人员一起付诸实现:在皮带机头、溜头加装矿用隔爆本质安全型隔爆监控主机,接入煤流转载点、前后溜头煤流视频信号,方便人员监控皮带、溜子运行情况,实现减人提效。
在综采工区“一家人、一盘棋、一条心”管理理念的熏陶下,随综采工区技术组在智能化建设期间克服各种技术难关。在兖矿能源三季度智能化采煤工作面评比中,我所在的113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建设考核评比位列第一名。新的起点,新的征程,作为一名榆林属地职工,我坚信自己会更好的成长进步,为矿井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金鸡滩煤矿经营管理科艾孛丰
记者:从在校学生转变为煤矿工人,一晃七年了,你对“创新”有着怎样的认识和体会?
艾孛丰:我想,创新也意味着不断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并为其添彩。2020年,在经历调度等多岗位历练后,我调入项目建设办公室工作,分三步迅速进入工作角色:第一步,认真学习承建项目的各类资料,梳理工程量和存在的问题。第二步,全面梳理工程建设需要开展的各项工作,理清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加强和监理、设计单位的沟通交流,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第三步,结合项目的实际进度和工程量,向部门领导提出合理的工期考核节点,并依据考核节点按月度细化分解。明确各相关单位的职责分工,将所有工作按照日常工作和重点工作分类,列出工作清单。
记者:项目建设重点工作历时长、条目多、任务繁重,对人的能力和意志都是很大的考验。我们了解到,2020年-2022年期间,您主动放弃休班,全身心投入工程建设,两年多的时间里,只休息了20天。
艾孛丰:作为一名85后,这样的工作经历对全面提升自己是很好的锻炼。就拿白舍牛滩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来说,共梳理出日常工作23项,重点工作17项,各项工作均落实到相关责任人,每一个环节、每一道流程,都要精益求精,都要全力以赴,全面推动项目建设重点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金鸡滩煤矿综合办公室王亚军
记者:听说你是机关工作人员中的一位多面手,在综合办公室干好文秘工作的同时,自学考取了注册安全工程师,还经常担任地企各类文化演出活动的主持等,作为一名80后,是否在一线工作过?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跟我们分享一下好吗?
王亚军:2015年6月,我主动申请调到金鸡滩煤矿综采工区井下一线工作,工种是检修班的液压支架工。2016年,我参与了世界首套8.2米超大采高综采成套设备在108工作面调试生产的全过程。那是一段异常艰苦、极其难忘的岁月,尤其是在生产调试期间,我们既要兼顾123工作面的生产,又要保证108工作面的调试,基本上每天都是从早上6点下井到晚上9点上井。
工作期间,我深深地被这群来自山东的汉子所震撼,无论工作再辛苦,他们总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无论工作再繁忙,他们总会记得扛在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每一次检修工作都细致入微,检修不完成,坚决不上井,加班延点不喊苦,只为了矿井能够正常生产。我很快被这种氛围所感染,真正地加入到了这支伟大的队伍,并且为这支队伍的成长、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听着你浓浓的陕西地方口音,又听你聊到很多关于山东工友同事的人和事,感到很自然也很熟悉。作为一名榆林属地职工,你对地企文化融合如何理解?
王亚军: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榆林后生,从小听着《东方红》,唱着《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在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里长大,是这方厚实的土地养育了我,我习惯了这里的风、这里的雨,包括这里时不时的风沙天气。同样,这里的黄土文化也培养了我诚实、质朴的性格。
通过8年来在金鸡滩煤矿一线和机关的锻炼,我和来自山东的工友同事们结下了深厚的兄弟姊妹情谊: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但是一群人只要一心一意、齐心协力地去做一件事,那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就没有完不成的工作,也许这也是新山能精神的一种体现吧!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作为一名扎根新山能、奉献新山能的陕北后生,我坚信在山东能源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我会更好地成长进步,祝愿我们的企业越来越好、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