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是旗帜,迎风飘扬,凝聚奋进力量;
党员是明灯,始终在前,方能指引方向。
——题 记
在物资供应中心有这样一支由6名党员干部带领的驻外供应团队,他们同时服务于兖矿未来能源“一矿四厂”,为了厂矿的甜,他们舍弃了小家的暖,远离亲人,背对繁华,常年奔忙于生产一线和物料验收现场,和生产者们一同用脚步丈量着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荒凉与火热,将智慧和汗水融入和见证着企业繁荣发展的点点滴滴,不计得失,甘于奉献,以炽热的情怀为兖矿的“未来”提供着可靠的物资保障,履行着当年党旗下的铮铮誓言!
他们就是物资供应中心陕蒙分中心党员示范岗——金鸡滩供应站!
加法还是乘法?
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
金鸡滩供应站共有职工13人,其中党员6人,平均年龄45岁。他们中有驻外九年的老党员,还有90后的年轻党员,有院校毕业扎根兖矿的大学生,也有山东好人、省管企业道德模范。
站长潘跃民经常说:我们站工作量大、人员少,只有团结一心,才能不负信任,不辱使命。
2021年以来,他们兵分两路负责兖矿未来能源公司金鸡滩一矿和煤制油、精细化工等四厂的物资供应,就这屈指可数的十几人,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组织供货近5亿,有力保障着1700多万吨的煤炭产能和四个化工项目的正常运转。
老党员张世敏是供应站的元老,曾经负责1类到14类物资的采购、质检、挂帐等工作,每天面对巨大的工作量,1969年出生的他,一分一秒也不敢怠慢,加班加点连轴转,他曾和其他两个同事创下了一个月签300多份合同的记录,他本人更是带头连续作战80多天没休假。
2018年9月10日,凌晨2点,加班返回宿舍休息的张世敏入睡不到两个小时就被一股钻心的绞痛“揪”醒,紧急送往榆林二院一查才知道,他的心脏两根主动脉异常,其中一根完全被血栓堵死了!后来,因为身体原因,站里对他的工作进行了调整,可他依旧不改抢在先干在前的老作风。
1981年出生的沙海涛驻外时间不长,在身边党员干部的耳濡目染下,38岁生日那天递交了入党申请,2022年光荣入党。
“党员干部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两位入党介绍人曾用习总书记的话激励小沙,他牢记在心,工作中发挥优势,积极主动。
2021年11月25日,勤学好问、善于沟通的沙海涛被选中带着谢龙胜、董立生二人进驻未来能源。小沙主动对接使用单位和物供中心业务科室,充分发挥强项,一边组织人员安电脑、通网络,一边组织验收,一周时间清理未验收物料121条,行动速度之快、工作效率之高得到了未来能源公司主要领导的称赞,不到一个月就把工作理顺了。
2022年3月16日,36岁的马振华和32岁的白永船两名年轻党员加入了小沙原先的三人组,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个忙不过来,那个补上,大家不计得失,不计分内分外,一句“来货了”党员群众齐上阵,高效保供赢得双方点赞。
3月20日,当最后一批大修物料交付成功时,每个人都无比开心,回想当时刚接到大修开工的供货任务时,系统不畅、疫情管控、供货厂家春节休假等多种因素交织叠加,像大山一样压得大家透不过气来的840条未到货计划,如今就象“纸老虎”,被大家的团结拼搏踩得粉碎!
一次挑战体能极限的验货之旅
2021年11月6日,7:46,榆林,雪,西北风三级,零下9度。
一辆车号为鲁HQ53U9的白色长城皮卡正从未来能源金鸡滩煤矿以约30公里的时速缓缓驶出,开车的是物供中心金鸡滩供应站副站长王保成,供应站的业务扩容后,他既是业务上的老师,也是负责装车的搬运工,每周还要和同事轮换着当几次专职司机。这次,翻斗里装的是潜水泵、人体静电释放仪和阀门,他和同事李俊飞、董立生此行的目的地是58公里开外的未来能源煤制油厂。
临行前,小董担心:“王科长,咱改天吧,万一这雪下大了咱回不来了咋整?你看,这高速路都封了……”
可是王保成想着刚接过未来几个化工项目的物供业务没多久,越积极,才会越主动,于是宽慰说“没事,咱开慢点,走337国道,这预报的是小雪,问题不大。”
原本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这次王保成开了2个多小时。厂方的接货人员见到他们激动地上前握手连连道谢:“以为你们来不了了,这雪下的,太不容易了!辛苦了!谢谢!”
来不及寒暄,王保成带着队友迅速联系人员展开验货。时过半晌,厂方人员要去食堂用餐了,王保成几个不想给对方添麻烦,驱车就近找了一家小面馆,一人一碗拉面,暖暖身子,草草了事。
还没到下午上班时间,他们在车上咪了一小会儿。
14:00他们又开始拍照、验收,紧赶快赶,还是干到了17点,此时的雪不旦没停,反而越下越大,对方担心他们被困在路上,多次催促他们趁着天还没黑,赶快返回。
回程的路上,气温越来越低,路面经过长时间的碾压,结了厚厚的冰。从未来公司出来到芹河镇一段7.6公里的路上,由于道路较窄,沿途三起轿车追尾和货车侧翻发生在他们眼前,这让轻车熟路的王保成下意识地把方向盘握得更紧了,同行的队员无不胆颤心惊。
因为高速封闭,绕城快速干道上车特别多,道路特别滑,人也疲劳,王保成强打精神以更慢的速度向前行驶。
一路紧张,一路煎熬,终于在晚上十点多安全抵达。当王保成下车的一刹那,才发现自己的身体因为高度紧张而肌肉僵硬,浑身酸痛。董立生看到王保成高频次地眨眼,知道这个一向健硕的汉子这次真得累了,心疼地建议大家回宿舍吃碗泡面,可是半个小时后,他们又不约而同出现在各自的办公室,因为他们还要继续把白天验收的图片上传至ERP系统。
23:00左右,董立生隐约听到隔壁办公室王保成接着电话:嗯,加班呢,今天得弄完,明天有金鸡滩的计划等着处理,没事,别担心,你先睡吧……”如果没猜错的话,应该是妻子王俊娥打来的。
120公里,驱车7个小时,持续工作16个小时,这是对一名物供人体能的考验,更是对一名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的检验!
自古忠孝难两全
2021年7月,正值未来能源煤制油等四厂的物资供应业务并轨运行,编码规则不同,业务流程不同,把原本分列在兖矿ERP800和810两个完全不同系统的业务并在一起,谈何容易?
一边是近千条物料需求计划,每天都在遭遇着系统原因带来的各种梗阻,一边是需求单位的催办电话接二连三,48岁的站长、共产党员潘跃民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深夜,想着白天各种各样的问题,盘算着第二天的攻略,潘跃民不知不觉睡着了,全然把昨天下午大哥说起父亲病重的事儿抛到了一边。
也不知是凌晨几点,他没有任何征兆地猛然惊醒,一种不祥之兆袭遍全身,“老爷子怕是不行了”,想到这里,他像是被人泼了冷水,后背瞬间发紧发凉。
虽然父亲85岁高龄,虽然癌症缠身两年多,但一向孝顺的潘跃民还是不能接受父亲已经两天茶饭不进的严酷现实,昨天同事们催促他快点回家,可一心“恋战”的他,总想把工作向前推进一点,再推进一点。
他一直是父亲最看重的孩子,是亲朋好友眼中的大孝子,可…………
此时的他,纠结扎心,睡意全无,父子情深历历在目:
“老二,下次什么时候回来,我还想去那儿洗澡,你一定要带我去!”
老人最喜欢让儿子带他去洗澡,每次一洗就是一个多小时。完后,潘跃民经常点上父亲最爱吃的西红柿炒蛋和韭菜水饺,爷俩你一言我一语讲着父亲年轻时在新疆支教的往事,对自己教过的得意门生更是如数家珍。
后来父亲小脑萎缩,时而会意识不清,再后来,老人得了脑梗,手脚都不灵便了,说话也不清楚,潘跃民就半听半猜哄老人开心。
因为父亲是消化系统的大病,瘦到几十斤,看着心疼,为了让老人多吃点,他就像哄孩子一样,一个不大点的水饺分三次,仔细吹了才往父亲嘴里送,边喂边用餐纸擦净残留在老人嘴角的菜汁,还时不时地竖起大拇指鼓励道:“俺爸真棒,这口吃得好,吃得多!加油!!”
对父亲深深的挂念让他眼睛湿了干,干了湿,睁眼到天亮,这才决定往家赶,与副站长王保成和几个骨干人员交待了工作,匆匆踏上了回家的路。
然而,造化弄人,7月8日下午1点26分,当车行驶到河北邢台时,潘跃民接到了大哥的电话:“弟……”电话那头一度哽噎,“咱爸走了!……”
此时这个七尺男儿再也绷不住了,泪如泉涌,傍晚6点多终于赶到了邹城殡仪馆,他飞奔到父亲的棺木前,长跪不起,以手掩面,一遍遍哭喊着:“爸,我来晚了,孩儿不孝!”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在兖矿,每一位驻外开发的将士们对家人都有着这样那样的愧疚,他们是儿女、是父母,但更是“战士”!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平常时候看的出来,关键时刻站的出来,危难关头豁的出来!”对他们来说,工作如战场,总是勇往直前;家庭似港湾,往往少有停泊,纵使柔情似水,也常常无处投递,远离家乡,背负责任,他们用忠诚和担当书写着一曲曲火红的奉献之歌,托举着兖矿的明天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