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兖矿能源工会积极响应党委号召、顺应公司发展、呼应职工关切,忠诚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切实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为公司全面完成各项任务、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兖矿能源网推出专辑,对兖矿能源及其权属单位为职工办实事推进落实情况进行集中报道。
兖矿能源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共治,推进企业发展大局和谐平稳。
自2023年以来,兖矿能源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动暖心帮扶“立体化”。聚焦职工群众切身需求,建立完善全覆盖、全透明、全天候服务格局,推动“精准帮扶+普惠服务”落到实处。坚持“冬送温暖、夏送清凉、节送祝福”不断线,统筹抓好“特困帮扶”“日常帮扶”“金秋助学”,推进“我为职工办实事”常态化、长效化,让职工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注重驻外职工所需所求,创新开展“365·情暖兖矿”暖心服务行动,优化文体场馆、工会爱心妈妈小屋、职工书屋、探亲房、“驻外员工服务站·职工之家”五个民生服务阵地,架起密切联系服务连心桥,让职工群众需有所应、困有所济、暖有所依。
班车站点多设置一站、劳保手套多增加一副……一件件惠及民生的“小事”是南屯煤矿落实“职工是第一牵挂”理念,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的生动写照。
该矿聚焦民生福祉,持续问计于职工、问需于职工,通过建立“南煤家园我的家”微信群,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职工情感交流会等方式,“面对面”倾听职工呼声,“心贴心”收集职工心声,并制定工作责任清单,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形成闭环管理。同时制定工作台账,建立信息周汇报、月督导、季总计等制度,及时跟进事项进度,确保办实事不走过场、不打折扣。今年以来,该矿收集职工关于安全生产、劳保用品、后勤服务等民生“小事”78项,完成65项,努力推动关爱职工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不断提升广大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张南南)
今年以来,鲍店煤矿通过“码上办”民生服务平台,接受职工群众关于国企党建、安全生产、经营创效、工会建设、生活保障、后勤服务、环境美化、暖心志愿服务、和美鲍店建设等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
职工群众只需要手机扫一扫码,就能反映自己的诉求。学校操场对职工开放,为井下职工购买精美工具包,在井口增设冷饮机,修改班车线路、增加停靠点,改善食堂饭菜质量,升级改造二号岗喷泉,优化泰和公寓上网环境,改善职工乐园环境……“码上办”民生服务平台上线4个月以来,共计收到99条意见建议,办理完毕92条,7条正在调研中。一桩桩实事、好事,受到职工群众的交口称赞。“码上办”民生服务平台成为践行以职工群众为中心、关口前移听民意、方便职工群众办事的重要平台,更是打造高效、便捷、贴心惠工服务、全面提升职工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有效途径。(焦超)
东滩煤矿常态化开展“我为职工办实事”实践活动,认真倾听职工的心声和呼声,切实将职工所思所想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想发设发为职工排忧解难。
由于职工更衣橱老化,澡堂破损严重,没有了维修价值,严重影响职工的洗浴。该矿经过充分调研,更换了耐腐蚀且寿命长的不锈钢更衣柜1056组,对澡堂进行重新装修,为职工营造了舒心的工作环境,解除后顾之忧。对损坏严重的家属区康裕路进行重新铺设沥青路面800米,方便职工家属出行的同时,家属区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提升。(邱长鹏)
“为职工解忧不分大小,真正做到我们心里的就是大实事。”杨村煤矿生产服务中心机修班职工张建民高兴地说。今年,机修班的职工们常年使用的棉线手套光荣“下岗”了,取而代之的是浸胶手套。
之前,职工进行设备维护、检修时,油渍、污渍经常会渗透手套附着在掌心里,不仅给操作带来很多不便,还影响职工的身体健康。浸胶手套大大提升了职工的作业舒适度,也为生产增加了一道安全“屏障”。小小手套的更换,换来了广大职工的一份安心和十分干劲。
民有所呼,吾有所应。今年以来,该矿不断满足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职工的所思所想所盼,精准施策,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增加停车位、购买自动售货机、职工公寓翻新、建设文体活动中心等民生工程的落地,让职工的“微心愿”闪烁着温暖的光芒。(林 枫)
万福能源积极回应并解决首届五次职工代表“热点”问题,针对不断变化的矿井建设发展形势,大力实施职工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工程,切实解决干部职工“健身到哪里”的实际问题。
通过对济宁、邹城的四家文体健身器材公司询价比价调研后,该公司升级改造室外篮球、羽毛球体育场地及健身室共计3处,总面积近1300平方米。该公司工会还积极筹备并成立6大运动协会组织,涵盖篮球、乒羽、健身等。目前,各协会注册会员已近百人,进一步促进全员健身与全员健康的深度融合,营造出“快乐工作、舒心生活”浓厚氛围。(李小卫)
夏送清凉,冬送温暖。时值金秋,那些炎夏时节安全慰问的暖心画面依然留在职工心头——
“天气炎热,从线上干完活下来整个人都湿透了,能不能给大家伙准备点凉丝丝的饮料?”2023年盛夏,物流公司干部职工为迎峰度夏、保障电煤运输不遗余力,面对一线职工的需求,该公司工会第一时间满足大家的“小心愿”。物流公司工会组织职工代表到各生产一线开展巡视活动,就防暑用品什么时候开始配备、防暑工作什么时候开展、防中暑应急到没到位等各项工作进行实地问询、调研,查缺补漏,高效部署。在为大家配备鲜绿豆、白砂糖、饮用水等物品的基础上,各车间工会因地制宜,为职工购买了酸梅粉、橘子粉、雪糕等“清凉一夏”消暑用品,还贴心地向职工提醒饮用冷饮时的注意事项。喝着干净卫生又清凉爽口的饮料,职工不禁竖起了大拇指:“喝到嘴里是酸的,喝在心里却是甜的!”(王丹丹 许慧杰)
物供中心针对行业特点、职工需求与基层实际,加大力度深入开展职工书屋建设工作,让藏书丰富、环境典雅、配套设施完善的职工书屋真正成为职工学习、钻研业务、成长展示的“文化粮仓”和“精神驿站”。
2023年以来,物供中心竭力打造红廉物供书香小屋,为17家单位筹备职工读书室、读书角,配备书柜、桌椅和书籍。书籍涵盖党的理论、法律法规、文学名著等多个学科门类,以及安全、物资供应、管理类等各类图书,兼顾专业性、可读性与实用性,满足职工多样化阅读需求,引导职工将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有机结合,将读书体会融入到实际工作中,真正加强业务理解,切实增强工作能力。职工不仅会在书屋进行理论学习交流,在面对工作难题时,也会汇聚在此进行“头脑风暴”,一个个挑战和难题在此迎刃而解,一项项好的创意和想法在这里迸发,大家齐心协力为物供中心高质量发展献良策、做贡献。(张海霞 李媛媛)
为深入贯彻“我为职工办实事”活动要求,落实以职工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华聚能源赵楼电厂工会致力于为全厂职工提供多维度、订单式、精准化的服务。
今年以来,该厂陆续开展了“大手牵小手、你我同成长”亲子实践活动、“暖心行李箱、陪伴求学路”金秋助学活动和“行束脩礼”传统拜师仪式等惠济职工子女和新入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系列活动。常态化开展“送清凉”“送温暖”“暖心帮扶”等志愿活动,让全厂职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华聚能源赵楼电厂大家庭的关心和温暖。(柳永顺)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职工都购置了家庭中的第二辆车——新能源电动汽车。小巧而美观的电动汽车陆续增加,充电成了大难题,车主们都要提前预约排队充电,难免有充不上电的困扰。
济三电力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尽快制定可行方案,组织电气检修员工利用三个工作日的时间,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敷设电缆,装配电源箱,通电试运,新增三个充电位,可供六个电动汽车同时充电,现已全部投入正常使用。通过这件小事,大家深切感受到了公司对职工的关爱之情,职工们无一不拍手称赞,高兴地说“再也不用为充电发愁了”。(张慧慧)
在“我为职工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华聚能源电力工程中心从职工关心关注的一件件小事做起,坚持办实事、办好事,让职工群众真正地感受到中心对职工的关心关爱。
由于检修需要,电力工程中心赵楼项目部需要从项目部运送检修箱、电焊机等检修器材和检修所用的材料到赵楼电厂各个检修现场,如果步行用推车运送最远单程要20多分钟,原有电动三轮车已经使用近十年的时间电池严重老化,经常出现故障,严重影响检修效率,电力工程中心领导班子在现场调研时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积极协调,加急购买了两辆电动三轮车,赶在10月赵楼电厂大修前配备到了赵楼项目部,现在两辆电动三轮车每天穿梭于赵楼电厂各个检修现场,极大地提高了赵楼项目部的检修效率。(郑文峰)
办实事、解民忧,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教培中心努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帮民困、暖民心”,通过调研走访,用心用情切实解决职工“急难愁盼”问题。
现如今,校园内两处停车棚修建工作已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在增加职工健康查体项目的同时,为方便新入职员工生活,促其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生活环境,教培中心精心为他们准备了宿舍,并配备了床、衣柜等家具,实现了“拎包入住”,食堂为他们提供美味可口的饭菜,保障大学生们的一日三餐。职工所期,必有所想;职工所求,必有所应。教培中心将持续推进“我为职工办实事”,在为师生服务上守初心,在工作细微处下功夫,切实推动主题教育成果转换成不断增强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把实事办到职工群众心坎上。(周立平)
“即刷即走,太方便了!”今天,山东煤科院通防技术研究所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刘柏顺利拿到了“泉城人才交通卡”,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根据济南市人才政策“双30条”,E类人才3年内免费乘坐公交、地铁。E类人才中符合条件的全日制本、专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可以分别享受相应的生活和租房补贴。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购买首套住房,还可享受一定金额的一次性购房安居补贴。据悉,山东煤科院目前已经有26人通过济南市高层次人才E类认定。仅交通费一项,职工个人一年最高可节省2500多元。
山东煤科院工会坚持以“我为职工办实事”“惠民生”为出发点,大力开展“服务人才”暖心行动,通过强化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交流,用好各类惠民政策,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了职工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丁竞远 邵绪勇)
【策划】兖矿能源新闻中心
【协助】杨村煤矿
【审核】陈伟
【协助人员】张方皓 马亚军
【收集整理】侯龙
【图文统筹】王艳芹 罗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