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信化工现场的废旧物料,仿佛一座沉睡的“时光博物馆”。生锈的轴承、断裂的链条、不起眼的螺丝与钢板,静静堆积在角落,覆满时光的痕迹。在许多人眼中,它们早已与“价值”无缘。但在荣信各车间职工的眼里,这些被贴上“废旧”标签的物件,却是藏着无限可能的宝藏——每一处锈迹、每一道磨损,都是可重新绽放光彩的伏笔。
没有刻意的动员,也没有额外的指令,一场自发性的“废旧焕新”行动悄然展开。职工们利用工余时间,化身“寻宝人”和“造梦师”:他们细心收集旧阀球、磨损的滚珠、报废的链条,甚至一块不锈钢铭牌、一片铝浮盘支撑板,都成为创意的种子。午休时,几人围坐在电脑前热烈讨论,“这个轴承能做底座”“那块钢板可裁成图案”——灵感在交流中迸发,很快落实为一张张细致的设计图。
随后,这些“老物件”开始了它们的蜕变:油污的轴承被拆解清洗,锈蚀的钢板经过切割、打磨、抛光,逐渐显露金属本色。零散的部件按图拼接,焊接填补空缺,打磨修整边缘。历经多个日夜的敲打与调整,原本被遗忘的废料,终于以全新面貌“重生”。
当它们在厂区展出时,迅速成为焦点:职工或驻足欣赏,或交流创意,或拍照分享——“废品也能这么美”的感慨不绝于耳。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企业文化的沉浸式熏陶。它让节约理念变得更鲜活,让团队协作变得更具体,也为职工的日常增添了一份温暖的惊喜。
这份“变废为宝”的巧思,并非孤立的存在。它是职工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的智慧与韧性的自然延伸。今年以来,他们通过精益改善项目,实现了气化装置提质增效、乙二醇收率提升等,为企业创效近2800万元。
从废旧物资到创意作品,从车间自主改善到企业文化建设,荣信化工这场“变废为宝”的实践,不仅展现了群众性创新创效的活力,更让我们看到了企业文化深植土壤的力量。而这,正是荣信不断向前发展的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