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28日,山东能源召开改革发展暨下半年工作会议,确立了高质量发展“12356”总体思路、三个阶段目标、六个专项行动等重要任务。兖矿能源指出:坚定扛牢使命担当,助推能源集团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关键在技术创新,根本在人才保证。
即日起,兖矿能源网推出系列专辑,对兖矿能源及其权属单位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亮点举措进行陆续展示和解读,敬请关注。
人才是矿井发展之根、动力之源。济三煤矿党委贯彻落实能源集团“31789”年轻干部培养工程相关要求,发挥党管人才优势,秉持“人事相宜·成就事业”的人才文化核心理念,制定实施“1247”人才培养目标规划,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济三煤矿党委大力倡导“1247”人才培养目标规划,定目标、细措施、精准把控、精细培养矿井安全生产需要的各类人才。
截至目前,矿井提拔90后正科3人,副科11人,其中张振扬更是入职不满6年就走上了区队正职岗位,7名高校毕业生入职4年就走上了区队副职岗位,使高校毕业生真正感受到“奔”有方向,“赶”有目标,人才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
【编辑解读】绘制人才蓝图,激发人才活力。
济三煤矿从“引用留”入手,聚力写好人才文章,制定实施“1247”人才培养目标规划,健全引才育才机制,搭建人才培养平台,有目标、有规划、有步骤、有措施地付诸实施,全心全力绘制培养蓝图,分级分类培育发展良才。
济三煤矿强化师徒责任,制定新员工导师带徒津贴制度,建立《实习手册》,及时签订“一书两协议”(师徒合同书、见习指导协议、安全包保协议),指定老师、见习指导人、安全包保人,明确各自的责、权、利。
该矿坚持人文关怀,严抓“六关”管理,即:入矿接收关、岗前培训关、科学分配关、劳动锻炼关、专业见习关、跟踪管理关,做到矿、职能部门、区队三级联动,入企业、进区队、到岗位,环环相扣,疏而不漏。在1年的时间里,使高校毕业生熟悉本单位劳动组织状况、现场工作环境、作业规程措施、作业操作流程等情况,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济三煤矿始终坚持“在使用中培养人才”的思路,致力于搭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平台。
一方面基层单位内部制定轮岗制度,排定轮岗计划,矿实施动态跟踪考核;另一方面矿井积极创造条件,在区队与科室、区队与区队、科室与科室之间进行轮岗交流,通过轮岗锻炼,努力培育“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用两年的时间,使高校毕业生逐步适应管理角色,熟练掌握工作技能,对现场出现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能独立处理一些技术难题。
【编辑解读】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如何让人才之花持续绚丽绽放?
无论见习期培养,还是多岗位锻炼,济三煤矿都本着“岗位实用”的原则,通过结师徒对子、强化“六关”管理、轮岗交流等举措,促使高校毕业生用一年的时间融入岗位,用两年的时间熟练技能,为培育“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济三煤矿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作用,有针对性地吸收各类人才加入,实行项目负责制,明确创新任务。
该矿实施产学研结合,注重成果的转化应用,通过提目标、压担子等方式,带动人才素质提升。用四年的时间,使人才做到业务精通,工作上独当一面,在论文研究、科技成果等方面有所建树,不断锻炼打磨管理经验,逐步走上单位部门副职岗位。
济三煤矿构建年轻人才培养“人才池”,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外出交流学习等方式,全面提升年轻干部的“五种能力”,对发展培养潜力大的年轻人才进行跟踪培养。
该矿完善能上能下制度,搭建年轻干部晋升平台,切实打通干部能下的通道,让后进者腾出岗位,为年轻干部提供发展的舞台。用7年的时间,形成自己独到的技术理论或管理理念,在工作中挑大梁、唱主角,成长为矿井甚至集团公司所倚重的技术或管理人才。
【编辑解读】伴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声,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四年成才”“七年拔尖”——济三煤矿以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为人才孵化地,实行项目负责制,明确创新任务;创新构建年轻人才培养“人才池”,打通年轻人才、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绿色通道”,让人才发展有空间、干事有舞台。
【协助单位】济三煤矿
【协助人员】张华伟 傅清晨
【素材提供】吴杰 颜井亮 宋鹏飞 王伟杰
【图文统筹】王艳芹 罗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