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项目在现场得到广泛应用,为安全高效生产加固了一道“防线”。
——题 记
在手机上就能控制路灯照明、掘进机无论前进还是后退电缆始终不落地、综机车间锚索钻训练平台用了都说好……这个春天,杨村矿一个个小改小革项目如雨后春笋,迸发勃勃生机,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奇思妙想”成真
杨村矿工广区室外照明灯共422盏,包括路灯、亭院灯、景观灯、泛光灯,原来用时钟式控制器开关。由于初冬和初春日照时间变化比较大,为了节能,需要频繁地对定时钟进行调整。控制地点多达30多处,多数需要爬高,调整一次需要半天多时间。经常出现天黑灯没亮、天亮了灯没灭的现象,造成职工不便和资源浪费。特别是恶劣天气时,某一区域的线路或灯具出现故障,很难做到第一时间排除故障,并且给维修人员带来安全隐患。
据该矿生产服务中心技术主管胡敏介绍,当时就想:如果能无线遥控就好了!为解决上述难题,他们开始了科技攻关。他们给各照明控制箱加装了网络控制器和接触器,实现了失电报警、稳压保护、短路保护和漏电保护,利用手机“云智能app”调整照明灯的开停时间。灯具和线路出现故障,网络控制器会第一时间反馈到手机。
胡敏介绍,改造过程中,共安装网络控制器11个,每个110元。安装交流接触器11只,每个46元,共花费1716元。改造后,每年可节约电费3万余元。该项目在矿一季度小改小革成果发布会上获得一等奖。
“科技创新才能带领企业发展,每一项小改革、小发明、小创造都是我们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矿党委书记、矿长孙念昌强调。
师傅徒弟齐心
“这些小改小革的‘灵感’来自现场的细致观察和职工反映的问题,我们结合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技术革新,达到提高工效、保障安全和节省劳动力的目的。”该矿掘进工区技术主管田红亮说。
谭吉田是田红亮的徒弟,师徒俩经常形影不离。为解决综掘机前后移动,电缆拖地问题,田红亮和谭吉田每天奔波于技术室、机修厂和井下现场,为他们小改小革项目的成果转化孜孜不倦。师徒俩通过查看现场、实地测量、反复研究,然后画图纸、盯加工现场、安装试验,终于用一根钢丝绳、两个动滑轮、三段工字钢,加上钢丝绳的几何关系,实现了“综掘机行进过程中,钢丝绳始终处于张紧状态,达到电缆不拖地的目的”。
一季度,田红亮、谭吉田所在的技术创新小组,针对解决跟机电缆拖移、优化联合出煤和支护工艺等技术难题,进行了8项技术革新,其中《掘进机跟机电缆拖移装置》项目获得该矿一季度小改小革成果二等奖。
该矿把科技人才培养作为实施“科技兴矿”战略的关键,依托“金蓝领”人才培养工程,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导师带徒”等模式,做好传帮带。
“下一步,我想把皮带抗偏轮设计成可以调节的,把刮板输送机的机尾护罩,设计成婴儿车的模式,实现打开关闭自由切换。”谭吉田说。目前,他们已经开始了新课题的攻关。
“红色引擎”强劲
杨村矿注重发挥党建优势,坚持把小改小革活动贯穿“一支部一品牌一特色”党支部党建特色品牌创建全过程,为科技创新引入“红色引擎”。各党支部以“六比六争”活动为契机,强化党员在“小改小革”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生产准备工区成立了党员创新创效工作室,在党员中开展以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为主要内容的“微创新”活动,建立评比奖励机制,引导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小改小革,成为智能化矿井建设的“主角”。
9米长的锚索,2.2米的锚杆,0.7米长的锚固剂,装运这些材料需要3辆矿车。党员刘玉同通过加工“新型集装箱运输车”,将锚索、锚杆、锚固剂一节车皮就能拿下,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运输效率。他们还设计出装运封车链、连接环、花篮螺丝等配件的专用车辆,各种配件“各就各位”,想不整齐都难,具备了运输过程材料不混、防止丢失、方便清点的优点。党员王宪荣突破传统思维,设计制作了皮带调整专用工具,在全矿推广。
据统计,该支部仅在325轨顺掘进期间,先后有17个创新项目在现场得到广泛应用,为安全高效生产加固了一道“防线”。
“要进一步培育创新创效主角,发动全员参与小改小革,进而锻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职工队伍。”该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李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