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创新,印象里都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事。现如今的赵楼煤矿,职工变研发人员,岗位成创新流水线。全员上阵创新创效,摘得果实“一箩筐”,甜了职工美了矿。
“真金白银”让职工尝到甜头
“公司奖了三万,矿上给了五六千,再加上其他创新奖……”几天前,机电工区副区长侯圣伟算了笔账,一年到头光小改小革拿的奖励就有四万多块钱。
像侯圣伟一样拿奖拿到手软的职工在赵楼煤矿还有许多位。近年来,他们以入选全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单位为契机,广泛开展以“五小”创新、“金点子、银点子”征集等为主要载体的全员创新创效竞赛,向基层“寻”成果,问职工“要”效益。
激励办法千万条,“真金白银”第一条。他们建立以“实效论英雄”的小改小革激励机制,成立“专家评审团”,明确创效三个“分红档次”,让职工平等、充分享受成果转化收益。
“成果分红只是基础奖励,我们还通过评选重奖赵楼工匠、红色工匠、创新阳光之星、十佳科技工作者等,让创新能手们‘叠加’拿奖励。”矿长姚刚说。
奖得到位,奖得更有面。他们创新打造“先模文化”,接连推出“先模疗养团”“先模宿舍”“先模集中慰问”以及“事迹一条街”“人物荣誉墙”等激励措施,让技术创新能手们拿了票子更长了面子,实现“名利双收”。
“草根发明家”一个接一个
“瞧瞧这个风筒收纳器,几根废旧钢管焊起来的,方便实用又好看。”
“再瞅瞅那边的皮带撑梁,原来的斜撑改成了支腿,不仅提高了支撑力,同时保障了职工安全通行。”
兖矿能源首台TBM全断面掘进机成了职工们小改小革的试验田。综掘二区区长王兴龙说:“这些都是职工想出来的好点子,一些不起眼的小改造解决了安全生产中的老大难。”
激励政策一项接一项,引得“草根发明家”一个接一个涌现。在综采一区工作面上,维修工王宗宝将端头支架并联供液改造成三架串联供液,算下来每三组支架少用了6根胶管和12个U型销,大大降低了更换胶管和U型销的频次。矿区水房反应池液位控制经常失灵,维修班班长赵利强将其改造成持久耐用的电极控制,一劳永逸解决控制失灵问题……
火车跑得快,还得凭车头带。省技术创新能手、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李红强,每周组织工作室成员来一次“头脑风暴”,今年已成功孵化小改小革17项,成为实打实的成果高产基地。由兖矿能源一级技能大师秦越领衔的创新工作室,以问题为导向,定期会诊研判,使得制冷机组蒸发器改造、变电所应急电源安装等一大批机电“疑难杂症”在这里破解。
为更好释放“头雁”效应,专门给12名新入选的兖矿能源技能大师压担子,“量”身定制管理考核办法,让成果成为考核大师们“能上能下”的硬指标。
据统计,他们今年累计征集优秀“五小”创新成果74项,其中32项成果分别受到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以及中国职工技术协会等三大协会组织表彰,1项成果在大国工匠创新交流会现场展示。
果实甜不甜 现场说了算
成果好不好,现场见分晓;价值大不大,关键看转化。
“成果的转化才是全员创新创效竞赛重头戏,必须想方设法最大限度、更广程度应用好职工的聪明才智。”该矿党委书记甄德远说。
赵楼煤矿把工作重心锁定在成果转化应用上,建立成果共享、推广、考核等“链条式”转化应用工作模式,把更多成果公之于众、授之于众,扩大优秀成果转化覆盖面。
以会议座谈为“媒”,集中组织召开创新成果发布会,把创新背景、核心原理、具体措施等“核心技术”逐一分享,共享创新成果。常态化组织工种相关、岗位相连、业务相通的单位座谈交流,互学互鉴,延展成果转化价值链。
“锦囊”在手,破题无忧。他们把矿内外可借鉴可复制的优秀成果汇编成图册,优中选优拍摄成视频,并将其送课上门。综采一区技术主管侯彬彬高兴地说:“有了这些‘锦囊妙招’作参考,心里踏实多了。”
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分专业分批次“走出去”到优秀单位对标学习。采煤专业引入“万能扳手”“管路新式过路法”等实用成果,掘进专业打包学来6项TBM全断面掘进机小改造,运输专业实地观摩引入胶轮车转盘调头技术……
截至目前,今年已累计推广应用矿内外小改小革创新成果45项,来自矿井内外、基层一线的优秀成果转化应用、开花结果,甜了职工美了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