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记着远方还有一个亲人,如需要我能做的,我将全力以赴……”这句话来自患者写给崔涛的感谢信。
近日,鲍店煤矿职工崔涛被评为“邹城市社会治安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与市民普通认知中跳水救人、火灾救人等英雄事迹不一样,崔涛是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无偿捐出自身“生命种子”,挽救他人生命,用爱心和行动谱写生命赞歌。
“这才配对成功,还觉得有点慢了!”
时间回溯,当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和患者配对成功,崔涛又惊又喜。
“我记得那是2021年9月下旬,”他接到了红十字会的电话,“电话里说我的干细胞和一位患者初步配型成功,问我愿不愿意继续做更加详细的配对检测,然后再捐献。”
这个消息让崔涛有点发蒙,“这种事情必须要跟家里人说,家人支持事情才能做得更好。”起初他还担心父母不同意,没想到与家人沟通后,他们全力支持。母亲说:“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妈心疼。但是为了挽救一条生命,支持你捐。”
崔涛身边也有因白血病离世的人,崔涛说,“如果当年也有人,能跟他配型成功就好了。”
得到家人支持后,崔涛给了红十字会肯定的答复。有着12年献血经历的崔涛,之前就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的半年内,免疫力都会有所下降。但是他笑称,“2021年5月,恰好赶上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我就捐献了造血干细胞血样。到现在这才配对成功,还觉得有点慢了!”于是,崔涛签署了同意书,来到济南踏上了捐献之路。
用16个针眼换生命“续航”
血,生命之源。全身血液体外循环两遍,历时近5小时,采集260毫升,析出干细胞,送抵百里外。
不知对方的姓名,也不知对方身在何处,素昧平生的两个人,却因大爱从此“血脉相连”。
2023年11月17日,在济南解放军九六〇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
“身高体重”“178cm,90kg”
“早餐有没有吃蛋黄喝牛奶”“没有”
……
阳光透过玻璃照进病房中,在回答完抽血大夫的问题后,崔涛躺到病床上,床头旁的血细胞分离机开始运转,发出轰隆轰隆的响声。这个37岁的男子,是邹城市第15例、兖矿第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早上7时,采集正式开始。崔涛精壮的胳膊上,左右各扎一针。血细胞分离机精密地分离出救命的干细胞,其他的血液继续回流到体内。采集过程要持续4到5个小时,其间需要不停保持活动状态。
由于细胞增长数量不够,增加了后3针动员剂的剂量,导致出现一些身体反应。崔涛面色略显苍白,却始终开朗乐观,面对镜头,他还比出“棒”的手势。抽取血样24管,注射动员剂9针,在崔涛的胳膊上,16个针眼十分醒目。崔涛却说,“只要能够帮助到他人,这些都不足为提。”
以前,捐献技术是通过骨髓穿刺完成,现在则通过血液采集,安全性大大提高。他不时把头歪向仪器,“其实就跟抽血的感觉类似,希望大家能以平常心看待,也希望能够有更多人加入捐献队伍中来。”他依然如平日一样开朗地笑着,还不断地安慰陪护人。
此刻,窗外明亮,屋内花香四溢,一个生命正在为另一个生命带来希望。
“让别人多点幸福,再累也值得”
“匹配成功本身就是一种缘分,我只是做了一件很小的事,能为一个患者提供很大的帮助,我感到无比自豪,也希望对方保持积极乐观坚强心态,早日康复。”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件事,崔涛不认为自己多么伟大。
崔涛平时热心于公益,有着1207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从义工团到“宝贝回家”再到蓝天救援队,这些年来,他参加70余次救援行动,发起组织援送西藏日喀则衣物;疫情期间服务重症患者,多次参与驻点志愿服务;多次参与省内大型集训、综合演练和社会公益服务……用爱传递温暖,汇聚幸福星河。
18天的时间,从网上比对到现实走访,回忆起帮助走失二十多年的女孩寻亲的场景,崔涛依然历历在目。
“我们送她回家,到了村口,村头就燃放了‘三声炮’,只有在姑娘出嫁、新人回家的时候才这样。”
当看到寻亲成功、拥抱流泪的场景,崔涛也忍不住红了眼眶,他说:“如果能让别人多点幸福,再累也值得”。
手捧着证书,崔涛显得有些腼腆,“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没想到能得到这么大的荣誉。我今天受到见义勇为表彰,更加坚定了把公益事业坚持下去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