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兖矿故事

东滩煤矿:配送班长的“三个绰号”

作者: 王建 尹梓   发布日期: 2024年07月09日

他虽未获得“劳模”或“工匠”的荣誉称号,但他的行为举止、工作态度,却将这两种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就是东滩煤矿生产服务中心物流配送班的班长——何正敏,一个在煤海中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无名英雄”。

1996年,当22岁的何正敏从部队退伍归来时,他带着军人的坚韧与毅力,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投身煤矿事业。

那时的他,或许并未意识到这一选择将如何深刻地改变他的人生轨迹。但正是这份军人的底色,让他在煤矿找到了自己的舞台,将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融入了每一寸黑土地中。

“急先锋”

7月3日的午夜时分,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划破了寂静。“老何,醒醒困儿,抓紧来一趟,综掘一区急需下……”接到这样的加急任务,何正敏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困倦,他迅速起身,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108排水管、背板、木刹……一份详尽的物料清单摆在他的面前,他有条不紊地穿梭在物流场地、木材加工场地、油脂库之间。

这样的场景,对于何正敏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他的工作常常持续到深夜,甚至更晚。为了节省时间,他常常选择在更衣室的椅子上短暂休息,以便随时响应紧急任务。他的手机总是保持开机状态,两张各含1000分钟通话时长的电话卡,在一个月内也常常不够用。

何正敏始终坚守“24小时服务至上”的承诺。每天清晨5:40就到达单位,开始核实清点当日需要处理的运送材料。凭借着在部队练就的英勇无畏气概和对工作的赤胆忠诚,带领班组完成了每年3万多吨物资的配送任务,26年配送物资无差错、安全无事故。

“困难再大也要及时把物资送到现场,这是我们的使命。”这句话常常挂在何正敏的嘴边,也成了他工作的座右铭。他深知同事们为啥喊他“急先锋”,那是一种责任。每一次的配送都关系到矿井的生产安全和工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他从不言苦,从不言累,总是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入到工作中去。

“点子何”

在何正敏的世界里,没有难解之题,只有未解之谜,于是伙计们给他起了“点子何”的绰号。

由于人员精简,物流班成员由原来的12人缩减到现在的7人。人数减少,工作量依然繁重。面对全矿2万多种物料的复杂管理战,他没有止步于现状,而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十几个配送点,一天20000步,这些地方仿佛就是刻在他大脑里的一幅地图,如何配送线路最短、行程最安全、成本最低都深深刻画在他的心里。

通过对不同物料、不同地点、不同单位需求的深入研究,结合矿车的最大化利用,以及对7个兄弟姐妹的业务能力、个性特点、对配送领域的熟悉程度,何正敏自创了组合配送、协力配送、独立配送、同向配送、直接配送五种“物资配送法”。

这一新方法不仅让何正敏面对不同任务,能够迅速安排,实现最优组合和最佳效果,更是将配送的准确率提升至100%,有效提升了井下各项生产材料的配送效率。

“兄弟们都很辛苦,为了能让大家的工作更加轻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优化我们的工作流程,这五种物资配送法的效果更加坚定了我的方向。”何正敏坚定地说道。

“有‘点子何’在,我们心里就踏实了。”班组成员茂祥这样评价。

“火炉子”

军旅生涯的磨砺,让何正敏的身上流淌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曾多次参与抗洪救灾,特别是在江西上饶的那次志愿救援行动中,连续50天的坚守,让他有了“火炉子”的美誉。

然而,何正敏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在煤矿这个大家庭中,他是团队的支柱,是大家心中的“定海神针”。每当遇到困难和挑战,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团队树立榜样。

6月4日的那个夜晚,综采一区面临紧急撤面任务,急需大量物料。何正敏毫不犹豫地组织班组成员,亲自带领大家投入战斗,直到凌晨四点才结束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微笑,像冬日里的“火炉子”,用自己的正能量驱散疲惫,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办公室成箱的水都是老何买的,我们开完班前会,他会嘱咐我们带着水,像极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家长。”同事们对何正敏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不仅关心大家的工作,更关心大家的生活。无论是工作上的难题还是生活中的琐事,他总能以一颗温暖的心去倾听、去帮助。在他的带领下,整个团队充满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家齐心协力,共同面对每一个挑战。

三个绰号,不仅是对何正敏个人特质的生动描绘,更是对他多年来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精神的最好诠释。快五十岁的他,依然保持着年轻人的活力和干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东滩煤矿这片热土上,“急先锋”“点子何”“火炉子”何正敏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