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全国煤炭系统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陈国华工作室被评为山东能源劳模创新工作室,2人分别获得“煤炭行业技术能手”“山东省技术能手”“山能工匠”称号,潘兴波被评为山东省首批首席技师……
东滩煤矿进一步激发劳模创新工作室巩固一个、示范一片、推动一方的“链式反应”,形成具有东滩特色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品牌,极大地提升了矿井的科学管理水平,推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管好“责任田”,融合多方联动体系
在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建设的热潮中,东滩煤矿成功将“责任田”理念融入其中,形成了多方联动体系。
潘兴波、陈国华、王帅、赵顾超、梁军五个创新工作室在工会、人力资源科、生产技术科、安全监察处等多个部门的紧密配合下,制定出科学严谨的工作流程和发展策略。通过优化工作室运行机制,完善日常考评机制和科技创新绩效管理办法,不仅确保了工作室的规范运行,也为职工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技术指导专家组的成立和技能培训力度的加大,进一步提升了工作室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专业实操培训基地的建设,为职工提供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效平台。去年以来,开展35期专业理论和实操培训,培训人数1787人次。
同时,工会“职工小家”建设也为工作室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持,形成了全员参与、共同创新的良好氛围。
牵住“牛鼻子”,健全完善运行机制
在创新工作室的建设与管理中,东滩煤矿牵住“牛鼻子”,全面健全完善运行机制。根据“十有”原则,严格把控工作室的设立标准,确保每个工作室都拥有优秀的带头人、活动场所、硬件设施、骨干团队等关键要素。
为支持工作室的日常工作与项目研发,东滩煤矿划拨了专项资金,并配备了完善的办公设备。工作室内设有荣誉墙、学术交流区、成果展示区等,为团队成员提供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同时,明确了工作室的工作目标、职责以及中长远发展规划,制定了《激励考核办法》《课题项目认定管理制度》等制度,建立了科学的考核机制,包括项目完成情况、工作业绩、授技带徒等方面。
为了进一步提升工作室的创建与管理质量,该矿还制定了《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及考评管理办法》。坚持“严进宽出、优胜劣汰”的原则,落实“控量提质、提档升级、分层管理”的思路,对已命名的工作室实施动态管理。通过定期考核评比,实行优者晋级、劣者淘汰的管理模式,激励工作室不断提升创建和管理运行质量,成为引领行业创新的典范。
用好“快进键”,发挥技术攻关作用
为充分发挥技术攻关在推动创新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东滩煤矿积极用好“快进键”,通过组织一系列技术技能竞赛、创新项目展示等活动,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全员创新的浓厚氛围。
聚焦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该矿以“解难”为目的、以“创效”为目标,组织工作室成员将技术攻关贯穿到安全生产经营、节支降耗增效、提升安全系数等各方面。实施每半年一征集、一评比、一表彰、一推广、年度综合评比表彰的长效机制,持续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涌现。
同时,坚持立足生产实际原则,广泛开展职工精益自主改善提案征集活动,鼓励职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小见大,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建议。收集并实施改善提案356条,开展34项改善课题和16项大项目,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更为矿井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2023年,该矿报送兖矿能源小改小革成果59项,其中15项受到表彰,并产生经济效益6755万元。矿井被评为济宁市、山东能源全员创新企业、兖矿能源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大众创新效应得到了充分释放。
打造“孵化器”,助力职工素质提升
作为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掌门人”,潘兴波积极利用平台优势,组织职工互相分享、互相启发、互相提升,年培训职工320人次,提升了职工的职业素质,23人获得了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
该矿选煤中心依托陈国华创新工作室,组织开展“匠心传承、携手共进”导师带徒活动,技术成果填补国内空白2项,智能化改造减少用工21人,技术改造降本创效3.12亿元,解决了企业发展的难点和痛点问题。
为了激励职工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东滩煤矿设立了专项基金,实施了基层即时奖励、矿表彰奖励、上级获奖对等奖励等机制。15人获评兖矿能源首届技能大师,首席技师潘兴波拿到70万元年薪,技能大师一级赵顾超、梁军分别拿到50万元年薪。目前,该矿已储备了一批优秀的年轻管理人才,包括15名“85后”正科、4名“90后”正科和15名“90后”副科。
下一步,东滩煤矿将不断强化“名匠带徒”技能传承机制,组织“未来工匠”技能竞赛等活动,全力培育能在全省乃至行业内立足的高技能人才,为企业科技创新、工艺革新以及高质量发展贡献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