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店煤矿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突出位置,积极探索和丰富员工岗位技能培训的有效途径,“量体裁衣”打造基层特色培养机制,切实把重心落脚在基层、普惠到职工,有效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笔者目前采访了通防工区,得知他们创新实施的“导师带徒”合约管理,不仅有效缓解了特殊工种人员缺少,精干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而且教出的徒弟经过2个月细致全面的培训均能够实现独立上岗作业。

“导师带徒”是众所周知的人才培养机制,如何发挥其最大效能?这个工区可谓下了一番功夫,他们结合职工学历、技术专长、兴趣点等综合因素,为职工“量身定制”成长计划。根据单位实际制定教学总体计划及安排,从“关键在师、行动在徒、重点在带、落脚在实”四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技术大拿、骨干人才的“传、帮、带”作用,为每名徒弟配备良师益友。同时在师徒合同里明确双方责任、义务及相应的考核办法,对师傅带徒弟效果进行全过程监督,为达到“以督促学、以学促效”的目的。

“在导师带徒活动中,我们对师徒二人都有明确的学习要求,要求师傅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毫无保留地向徒弟传授本岗位、工种的相关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徒弟则要主动配合师傅工作,并将师父传授的经验进行记录,定期对学习情况进行自我总结,有效确保学徒期满后,完全胜任岗位工种工作。”该矿通防工区区长张超介绍道。

为实现“导师带徒传薪火”目标,他们细化考核内容,编制的培训大纲,不仅明确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同时由工区每月对师徒进行综合考试,将考核结果直接和师傅、徒弟的月度业绩联挂,合同期满后评选优秀师徒并给予适当奖励。对连续两个月考核不合格的,中止师徒合约。变压力为动力,自实施“导师带徒”合约管理法以来,这个工区已有7名新转岗特殊工种人员在师傅们不遗余力的倾囊传授下迅速成长、脱颖而出,为该矿通防专业人才提供了后备接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