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兖州煤业榆林能化有限公司,提起韩连鹏的名字,同事们无不竖起大拇指。
自2007年加入榆林能化,他从基层员工一路成长为合成车间技术骨干,在二期配套甲醇装置建设期间作为合成工段开车负责人,组织员工对合成精馏装置进行吹扫打压、水联运等工作,推动甲醇精馏装置一次性成功投料产出精甲醇,较计划整整提前60天。他通过技术创新延长催化剂寿命近6个月,通过改造合成、丙烯压缩机组APC先进控制系统降低蒸汽消耗1.8吨/小时,年节约蒸汽约19800吨,为公司装置建设、降本增效贡献了巨大力量。
19年的坚守与拼搏,他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劳模的责任与担当。
“跨界”攻坚 从工艺到设备的蜕变
2024年7月,韩连鹏接到调令,从合成车间工艺技术员转岗至水务车间担任设备管理人员。面对陌生的领域,他表示“压力山大”,但更将其视为突破自我的机会。半年内,他白天泡在现场钻研设备原理,晚上翻阅专业书籍学习水务相关知识,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彼时,水务车间面临设备备车率低、水系统盐水平衡濒临崩溃等难题。韩连鹏带领团队展开技术攻坚——改造6台SBR池提升处理负荷,调试耐盐脱氮菌优化水质,甚至将闲置的高级氧化装置“变废为宝”,通过管线改造和系统升级,解决了外排水隐患。短短半年,他主导完成20余项技改,循环水置换量从15m³/h提升至80m³/h,设备备车率跃升至90%,水系统运行步入正轨。
“什么困难我都不怕,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韩连鹏坦言,年纪大了学东西是要累一点,但是只要能解决实际问题,也就觉得不怎么累、不怎么辛苦了。
“较真”守护 让隐患无处遁形
在同事眼中,韩连鹏是个“细节控”。一次检查中,他发现甲醇装置循环水氯离子超标,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系统瘫痪。他连夜组织排查,发现症结在于盐水平衡失调。为此,他提出“弱酸阳床改造+活性污泥更换”的组合方案,并连续驻守现场30天监督调试。最终,氯离子指标达标,一项A级隐患被彻底消除。
“小事不过班,大事不过夜”是他的工作信条。无论是设备漏点整改,还是备机管理,他都要求“零容忍”。他主导的“无泄漏工厂”建设,从一根螺栓、一道焊缝抓起,累计整改漏点200余处,车间面貌焕然一新。“设备稳定了,生产才能稳定。”这是他常挂嘴边的话。
“红船”先锋 共产党员的初心答卷
作为党员,韩连鹏深知“先锋”二字的分量。他将二期脱盐水装置打造为“红船先锋岗”,带领团队攻克技术瓶颈,实现装置运行效率提升15%。他还注重“传帮带”,培养出30余名业务骨干,打造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困难是垫脚石,不是绊脚石。”这是他对年轻员工的寄语。面对公司转型升级的挑战,他带头学习智慧工厂管理技术,推动水务车间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同事们感慨:“有他在,再难的坎儿都能跨过去。”
步履不停,向新而行。从鲁南化工的实习生到榆林能化的技术标杆,韩连鹏的足迹遍布生产一线。满载荣誉的他,依然保持着“空杯心态”:“公司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学什么、做什么。”如今,他正投身于新一轮技改项目,为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蓄力。
在韩连鹏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名劳模的坚守,更是一种“不惧挑战、不断寻求突破”的工匠精神。正如他所说:“每一次抉择都是进步,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而这,正是新时代劳动者最美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