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职工风采

东滩煤矿唐道增:90后研究生的“智”变掘进路

作者: 邱长鹏  刘成龙   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10日

“准备,开机!”近日,随着一系列指令有条不紊地发出,东滩煤矿北翼东边界新增皮带巷(里段)的EBZ230M-2掘锚一体机瞬间启动,远程集控、自动截割、机械支护……一项项关键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实现安全、快速、高效掘进的目标,为智能掘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这一片忙碌且充满科技感的场景中,综掘一区技术员、瘦弱的唐道增的身影却格外引人注目。作为此次智能掘进项目的关键技术人员之一,从去年11月最初对设备的调试,到与团队反复研讨优化智能掘进的流程,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的智慧与汗水。此刻,看着眼前顺利运转的机器,所学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在这一刻都得到了最好的验证,他的胸膛不禁因自豪而微微挺起。

2023年,刚从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唐道增,带着满脑子的理论知识和对未来的憧憬,踏入了东滩煤矿。初来乍到,面对复杂的井下环境和陌生的设备,他心中虽有忐忑,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我一定要在这里干出一番成绩!”他在心底暗暗发誓。

北翼东边界新增皮带巷(里段)的掘锚一体化项目,犹如一块硬骨头,摆在了唐道增和他的团队面前。这里将集成一系列智能化快速装备,打造山东能源集团首家一体化智能化掘进工作面。唐道增深知,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还记得第一次接触掘锚一体机时,唐道增满心好奇却又无从下手。设备复杂的线路和密密麻麻的参数,让他眼花缭乱。“这可怎么办?”他皱着眉头,心中有些焦虑。但他没有退缩,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开始一笔一画地记录设备的各个细节,从外观构造到内部原理,从操作流程到常见故障排查,每一个知识点他都不放过。同事们见状,笑着调侃:“唐工,你这都快成‘口袋记者’了。”他挠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这个我得好好记下来,说不定以后用得上。”

为了尽快掌握设备技术,唐道增开启了“疯狂”的学习模式。白天,他跟着师傅们在井下摸爬滚打,仔细观察设备运行,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晚上,别人都已下班休息,他却独自留在办公室,对着图纸和技术资料反复研究,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直到夜深人静。困了,就用冷水洗把脸;饿了,就泡一碗泡面。“只有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才能真正学以致用。”他时刻牢记这句话,不断激励自己前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用半个月时间,唐道增就对智能化设备了如指掌,从最初的懵懂新手变成了技术能手。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深知,要实现一体化智能化掘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难题接踵而至。有一次,DWZY1500带式输送机用自移机尾突然出现故障,无法正常运行,整个掘进工作陷入停滞。唐道增心急如焚,他和团队成员迅速投入排查。经过几个小时的仔细检查,终于发现是一个关键齿轮磨损严重。可当时矿上没有备用零件,从外部采购又需要时间,这可把大家急坏了。

“不能就这么干等着!”唐道增咬咬牙,决定尝试对现有零件进行改造。他和团队成员一起,查阅大量资料,反复计算、测量,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成功改造出一个适配的零件,让自移机尾重新运转起来。那一刻,所有人都欢呼雀跃,唐道增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疲惫一扫而空。

随着项目的深入,唐道增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在综掘一区三队,任务繁重、人手短缺,他一人承担起绘图、撰写措施、联系加工件、把控工程质量等多项工作,常常忙得连轴转。有人劝他:“别这么拼命了,身体要紧。”他却坚定地说:“不干完工作坚决不回宿舍、不把工作做好就不休息,这是我的原则。”

就这样,在唐道增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一体化掘进生产平台逐渐成形。智能截割、远程集控、智能自主导航机械化连续作业等实用功能一一实现,生产可视化、支护机械化、截割记忆化、工作面除尘智能化的“四化”应用模块成功构建。当北翼东边界新增皮带巷(里段)的掘锚一体机首次实现智能化高效掘进时,现场掌声雷动。唐道增站在一旁,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他知道,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两年来,唐道增不仅主导完成了《掘进机冷却水、除尘风机降尘水集中收集系统》《拉网机绞盘齿轮组及传动结构改进》等7个小改小革项目,还编制了多份规程措施,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各1项,成为矿上的明星员工。但他依然保持着谦逊的态度,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如今,站在东滩煤矿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唐道增望着那一台台高效运转的智能化设备,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自己只是东滩煤矿智能化发展征程中的一员,但他愿意化作一束光,照亮前行的道路,为矿山的智能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