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厂区,一辆满载精煤的重型卡车缓缓驶入。司机老张轻扫手机二维码,10秒钟后,LED屏跳出“陕K*****,金鸡滩精煤,矿发净重32.5吨,请进厂”的字样,他长舒一口气:“现在不用再翻找那一摞卡了,省心!”
时针拨回三年前,彼时输煤计量系统如同精密运转的机器上卡着的沙砾——每辆车常备6张IC卡,司机常因拿错卡导致煤种混卸;值班员凌晨三点还在核对Excel表格,某次矿发量500吨的煤竟过磅523吨的离奇误差。“最怕半夜接到电话,说数据对不上,那真是头皮发麻。”储装运车间职工回忆道。
如何破局?该公司江龙精益管理QC小组启动技术攻关。他们用90天交出答卷——以“一车一码”革新传统管理模式,在“精打细算”中跑出数字化转型加速度。
他们创造性构建“一码通”智能管理体系,通过开发集成9类信息的车辆二维码系统,建立“三级校验”数据核验机制,利用闲置设备改造自助办码终端,硬件成本降低72%;搭建智能调度算法模型,实现煤种优先级动态队列管理,厂内车辆周转效率提升40%;构建全流程数据闭环系统,打通矿方数据接口实现自动预警,建立15秒批次溯源机制,开发多维度数据看板实时监控全流程,为数字化升级奠定基础。
此外,他们利用车辆信息一键导入系统使办码效率提升80%,破解7种数据协议实现矿发数据实时互通;自主研发防尘防磁保护罩确保二维码识别准确率达99.9%;构建防作弊智能监管体系,实现全流程数据存证与异常自动报警,成功拦截异常车辆47台次,人为失误率骤降至0.2‰。该系统上线后成效显著,车辆平均滞留时间缩短68%,年节约人工审核成本28.8万元,更催生出精准配煤的新可能。
“这只是数字化转型的起点”,该公司项目负责人、副总工程师李江龙表示,团队正着手将二维码系统升级为小程序,计划在保障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移动端实时调度。
从“汗水计量”到“智慧管控”,折射出榆林能化践行“精打细算”战略的坚定决心。江龙精益管理QC小组用90天攻坚证明,降本增效不仅有“降低成本”,同时还有“以智破局”。下一步,江龙精益管理QC小组将深化二维码智能排队系统,以“码上星辰”点亮榆林能化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