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职工风采

鲍店煤矿:四维育才筑高地 才企共振谱新篇

作者: 孟庆菲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29日

在煤炭行业深度调整与智能化转型的双重挑战下,兖矿能源鲍店煤矿以“人才强企”为核心战略,构建“点线面体”四维培养体系,破解“引才难、育才慢、用才窄”痛点,让人才成为驱动矿井高质量发展的“永动机”。从技能尖兵的“破土而出”到人才方阵的“集群崛起”,这座现代化矿井正书写着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重“点”培育:锻造技能尖兵的“淬火炉”

在鲍店煤矿2024年度颁奖典礼上,瓦斯检查工辛程、单轨吊司机王冰分别捧起2.6万元、1.98万元奖金,成为全场焦点。这是该矿“技高者多得”政策的生动注脚——初级工晋级奖励1000元、高级技师一次性奖励5000元,2024年累计发放创新创效奖励36万元,让技能成才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硬福利”。

政策激励之外,更有“精准滴灌”的培育机制。针对瓦斯治理、智能开采等关键岗位,该矿实施“尖兵锻造计划”,选拔潜力职工参与国家级技能竞赛特训。在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现场,辛程凭借精准的瓦斯浓度监测技术摘得一等奖,王冰在单轨吊维修项目中突破国外设备检修“壁垒”,师徒俩的“双冠”佳绩,正是该矿“以赛代训”的典型成果。

“一人成才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王刚的“大师讲堂”场场爆满,20余名技能大师化身“导师”,累计开展110余场实操教学,解决设备故障难题100余个。在PLC实训中心,95后电工回奉来跟着师傅杨廷进学习设备智能诊断,短短两年便在兖矿能源技能比武中斩获一等奖,演绎着“技能传承”的鲍店佳话。

铺“线”赋能:搭建成长通道的“立交桥”

五级“人才库”成为人才进阶的“阶梯”:采煤、机电、党群等11个专业库收纳338名骨干,90后中层管理技术人员达24人,形成“初级工—高级工—技师—技能大师—首席专家”的晋升链条。正是得益于“理论学习—实操比武—岗位历练”的闭环培养,选煤中心技术员张礼新才有了实现从比武“倒数第一”到“技术标兵”蜕变的信心:“矿上给了五次参赛机会,每次都有导师针对性指导,现在我已经能独立设计洗选设备技改方案了。”

针对高校毕业生,该矿定制“N+1”培养模式:2024年入职的20名大学生,每人配备技术导师和职业导师,见习期全部下沉生产班组,每月写实、季度评价,让“后浪”在一线淬炼中快速成长。正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矿军所说:“我们不仅要培养会操作的‘能手’,更要造就懂创新的‘智将’。”

扩“面”提质:激活全员潜能的“催化剂”

在巷修工区的岗位练兵现场,职工们围绕巷道支护工艺展开实操比拼,比赛成绩直接与群监员、工班长选拔挂钩。这种“以赛促学、以赛促用”的模式,正是鲍店煤矿推动全员技能提升的缩影。2024年,该矿开展1826人次技能培训、1364人参与比武,覆盖采、掘、机、运、通全专业,技能工人占比达91.4%,高技能人才占比38.1%,实现“人人有赛道、个个能出彩”。

生产服务中心的“个性化培训”更具匠心:针对老职工的“经验型”优势和新职工的“理论型”特长,分专业制定“靶向课程”,让55岁的电工老师傅李建国站上讲台分享故障处理“土办法”,也让90后工程师王璐带着智能巡检系统走进实训课堂。这种“双向赋能”,让传统技艺与前沿技术碰撞出创新火花,全年累计产生小改小革成果350余项,其中“掘进机除尘装置优化”项目让井下粉尘浓度下降40%,直接转化为安全生产效益。

筑“体”固本:构建长效生态的“智慧池”

走进煤炭系统首家“六位一体”的“双创”基地,丁奇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工程师们正通过智能仿真平台调试液压支架故障诊断系统。这个集研发、实训、转化于一体的“创新摇篮”,累计孵化2600余项成果,获国家专利150余项,成为人才成长的“强磁场”。“我们的项目不仅能在实训基地模拟验证,还能直接对接井下生产,去年有3项成果拿到效益分成。”青年工程师李阳的话语中满是自豪。

长效机制的“根系”更深扎在制度土壤中:《人才库管理办法》打破“论资排辈”;《导师带徒管理办法》将徒弟考核与师傅薪酬挂钩,形成“培养一个、成才一个、带动一片”的良性循环;发放高校毕业生结婚奖励、组织“青年说”沙龙,近三年人才留任率稳定在90%以上,让“此心安处是吾矿”成为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