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本增效,提高矿井经营管理水平?今年以来,兴隆庄煤矿牢固树立精打细算理念,在满足安全生产所需物资的前提下,通过创新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绩效考核等多项硬核举措,精准发力把好“降本关”、打好“增效拳”、激活“效益源”,推动降本增效工作落地见效,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深挖内潜,把好“降本关”
在兴隆庄煤矿井口附近会经常看到,职工上井的时候手上都会拿着废旧道夹板、螺栓、锚杆等物资,交到物资回收管理处,回收的物资经工作人员鉴定验出后进行分类处理,并按照原价值的1%~3%给予职工一定的奖励。“大家纷纷回收物资进行修旧利废,不仅有利于维护井下环境,还能够提升旧设备、旧电缆、旧配件的修复使用率,真正使‘精打细算’理念落实到各个环节。”该矿生产准备工区党支部书记张立新说道。
通过完善措施,强化物资“回复修”管理,矿井各单位多举措激发了职工参与修旧利废工作的积极性,开源节流、降低成本,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降本增效显著。 为杜绝物资积压资金和材料浪费,该矿抓好材料物资预算审核制度,严格审核预算费用支出和消耗明细,杜绝弄虚作假套用材料等现象。物资发放做到有旧不发新,强化现场管理,减少和杜绝材料浪费现象发生。凡井下可异地直接复用的,由各单位组织在井下做好转移和交接,暂时不用或需要修复以及报废的,一律回收升井。升井回收的废旧物资经认定、拣选后,按要求进行登记、存储。 所有废旧物资按照“先直接复用,再修理复用,后加工复用,最后报废”的原则,力争让每一件废旧物资都能获得“重新上岗”的机会。
聚焦生产,打好“增效拳”
树牢安全就是效益的理念,强化重大灾害治理,严格落实灾害防治“一矿一策、一面一策”管理措施,通过严抓落实执行、安全专项检查、装备升级、智能预警预控等措施,确保无轻伤以上事故的发生,保障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水平。该矿不断优化采煤、掘进工作面通风系统,加强对采空区防灭火、顶板支护、设备检修维护、劳动组织等工作的管理,为原煤生产创造条件,确保工作面高产高效,保质增量创效增收。持续强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抓工程质量过程管控,形成精品头面、路线、硐室定期通报考核机制,全面打造“一头一面一线路一岗位”精品工程。
加强煤质管理,健全完善采、运、选、储煤质管理网格,严格按照煤质管理措施进行组织生产,对回采、掘进、运输等环节和重点岗位进行监督检查,从源头上确保原煤质量。打造精煤品牌,确保提质增效。该矿洗选发运中心全力构建 “三标一体” 管理体系,将标准化操作规范精细融入每一个岗位。从原煤的检验,到精煤生产中的破碎、筛分、洗选等各个环节,再到产品最终装车前的质量检测,均制定详尽的标准与操作流程。以原煤检验为例,明确规定采样频率,采样位置需覆盖不同区域,检验项目涵盖多项关键指标,以此确保进入生产环节的原煤质量稳定可控。建立全流程质量追溯系统,一旦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可迅速追溯到生产环节的每一个操作岗位,精准定位问题根源。在提升精煤产率的同时,还实现了基础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的华丽转变。
深耕科技,激活 "效益源"
该矿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牢牢锚定降本增效这一战略支点,以“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安全可靠”为行为准则,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实践,全力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全方位激活内部潜能,成功实现生产质效的显著提升。在具体实践中,该矿立足全流程管理,从施工设计优化、先进设备引进、生产技术革新等多个维度精准发力,系统性构建成本管控体系,推动资源配置效率持续跃升,切实达成降本增效的经营目标。
在西翼胶轮车辅巷创新使用掘进无人自动截割系统,比传统支护效率提升20%~30%,实现掘进机自主定位、1米大截深一次成巷、单排截割时长由28分钟优化至17分钟;四六制单班作业掘进3排、三八制单班作业掘进4排,加快了巷道整修进度,提升了整修效率。同时,将智能掘进无人截割系统与AI智能监管系统、“长压短抽”智能通风系统等系统进行有机融合,从安全管控、质量监管、环境改善等方面,为保障矿井安全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六臂掘锚机的投入使用,遥控截割时间已由最初65分钟缩短至22分钟,锚杆支护施工由最初15分钟/棵提升至5分钟/棵。通过自移机尾集控平台的集中控制,实现所有设备一键启停、掘锚机远程控制,打造了迎头“截割时无人,支护时少人”的安全高效掘进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