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职工风采

国际焦化:精耕细作答好节本降耗答卷

作者: 石乐斌  王琦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15日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下,如何实现降本增效是企业面临的必答题。今年以来,国际焦化公司认真贯彻落实集团“五转五增五提升”活动部署,聚焦年度目标,全力攻坚突破,深挖降本增效,采用加强设备管理、修旧利废、创新创效等举措,深挖提质增效潜能,持续提升创效能力,为企业稳健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精管设备 堵住设备维护“出血点”

“设备才是生产基础,设备高效稳定运行了,才能谈降本增效。”该公司甲醇车间设备技术员赵月功说道。他们以设备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制定完善的设备管理标准和流程,对设备的选型、安装、使用、维护等环节进行全流程规范。

在设备优化方面,他们针对设备振动值异常上升的问题,果断启动预防性检修预案。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和厂家专家咨询,精准定位故障源、迅速更换受损部件,并对关联的曲轴系统进行全面探伤检测,确保设备整体健康状态,避免了因设备故障导致的生产停滞和高额维修成本。

在设备选型方面,率先对空分分子筛管道的膨胀节进行优化改造。原膨胀节设计伸缩量为50~100mm,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膨胀节波纹破裂现象,平均使用周期仅约200天。“我们通过对实际测算管道伸缩量,发现最大伸缩量为120mm,与原设计存在偏差。”赵月功介绍,他们在深入分析膨胀节损坏原因后,重新选择五波纹膨胀节加大伸缩量,成功解决膨胀节破损问题,优化后的膨胀节上线运行500天,依然平稳,大幅降低了设备更换成本。

修旧利废 练好变废为宝“硬内功”

该公司还坚持“能修不换、能用不丢”的原则,制定《修旧利废管理规定》,建立完善修旧利废流程,对废旧材料的回收数量和复用率进行严格考核,倒逼各员工精打细算、物尽其用。

他们安排专人负责废旧备件的整理、修复工作,每周定期组织修复任务。截至目前,仅仅甲醇车间维修班修复阀门96台、压缩机阀片398片,注油器单件等备件90余件,累计创造价值5.3万元。

此外,他们针对水煤气中焦油等杂质造成脱硫塔阻力问题,创新借用湿电除尘改造时退下的烟囱作为塔体,在原脱硫塔前设置一台洗气塔,净化进入脱硫塔的水煤气。同时,重新评估造气循环水系统,利用循环水余量作为洗气塔喷淋水源,在不增添生产负荷的情况下,实现了水煤气的清洗工作。成功解决了脱硫塔阻力“瓶颈”难题,不仅减少了填料环损失,保障了造气系统长周期运行,还降低水煤气进入脱硫塔温度,为降低出口硫化氢指标提供了有利条件,间接延长了甲醇NHD系统精脱剂的使用寿命。

创新攻关,激发创效增收“活力源”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协作。降本挖潜往往涉及多环节联动,只有打破岗位壁垒,推动技术、操作、维修等岗位协同攻关,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该公司车间主任胡云波深有感触地说。

他们打破岗位壁垒,设立“创新协作小组”,定期组织技术交流,将不同岗位员工的专长整合为集体智慧,形成了“问题共解、责任共担”的协作氛围。维修班长韩文秋面对设计多功能装配框架的技术难题时,车间技术组和维修班共同测绘受力数据,设计出集千斤顶、可调螺栓于一体的多功能装配框架,模拟实际工况载荷,实现了装配一步到位。

他们还积极选拔“岗位创新达人”,以点带面,形成“明星”效应,带动员工参与岗位创新。张泽波提出的“地下槽溶液再生回流”项目,通过调整地下槽溶液流程,将未再生溶液转化为再生溶液,不仅稳定了脱硫塔后的煤气指标,还降低了后续工序精脱硫剂的消耗,年节约成本数十万元。这一创新有效解决了溶液对水煤气除硫效果不佳的问题,为生产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这样严峻的局面下,降本挖潜、提质增效仍是应对市场形势变化最好的管理方式,外部形势不可控,我们唯有两眼向内,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该公司总经理李树华在五月份经济运行分析会上继续动员。

面对2025年更加艰巨的工作任务,国际焦化将继续深化“人人创新、处处挖潜”的理念,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持续书写降本增效的优异答卷,为公司的稳健前行提供坚实支撑,以实际行动诠释“向管理要效益、以创新谋发展、以团队聚合力”的真谛,在市场浪潮中破浪前行,为公司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