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庄煤矿把降本增效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不断探索新方法、新路径,多管齐下,全力推动矿井降本增效工作走深走实。
理念扎根,节约意识蔚然成风。该矿以政治学习日、班前班后会等为载体,常态化开展“六个大讨论”,围绕“成本账怎么算”“岗位能做什么”等具体话题,让“降本增效”更易理解。“美好宣传队”深入基层用“家常话”结合案例、数据开展“节支降耗 精打细算”微宣讲。职工从“多拿备料”变为精准核算,从设备出毛病就换新转为琢磨维修,从生产流程的优化建议,到办公区域的节水节电,从井下作业面到地面车间,“物尽其用”成为共识,“修旧优先”化作准则,把"精打细算、节尽所能"的理念融入工作的每个细节,职工从“要我降本”转变为“我要增效”,为降本增效工作筑牢了思想根基。
机制护航,废旧物资流转有序。为让修旧利废有章可循,该矿构建起全链条管理机制。从前端的废旧物资分类回收,到中端的专业鉴定与修复评估,再到后端的复用调配与效益核算,每个环节都有明确标准。通过建立“回收—鉴定—修复—入库—再利用”的闭环流程,依托大数据分析预测需求、优化库存结构,确保物资流转高效透明,既避免了闲置浪费,又让修复后的物资精准对接生产需求,让“沉睡”的资源在规范管理中“苏醒”。
设备“精养”,筑牢生产稳效基石。该矿打破“出了故障再维修”的惯性,构建起“预防为主、精准维护”体系。通过细化巡检标准、动态调整保养周期、规范作业流程,让每台设备都有了“专属健康档案”。智能系统的实时追踪让设备异常早发现、早处理,标准化维护让检修效率不断提升,设备故障率显著下降,非计划停机时间大幅缩短,从源头上掐住了维修成本的“出血点”,为设备稳定运转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驱动,循环经济焕发活力。该矿依托技术革新与模式创新,不断拓宽修旧利废的边界。充分发挥创新工作室集群化效应,积极鼓励全员创新,并与“金点子银点子征集”“我为矿井献一计”“四新成果”推广应用等活动紧密结合,推动创新成果转化。积极引入专业修复设备、组建技术攻坚小组,原本难以修复的精密部件实现“重生”。借助数字化管理平台,实时追踪废旧物资库存与复用数据,让资源调配更精准,提升了修复效率与质量,让循环经济模式在矿井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