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庄煤矿始终将安全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创新思路、拓展载体、丰富内涵,着力构建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精准有效的安全教育体系,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实的安全屏障。
强化思想引领,筑牢安全“第一道防线”。该矿始终坚持把提升全员安全思想认知作为安全教育的首要任务,常态化组织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职工深入学习上级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法律法规及上级安全指示精神。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安全办公会、区队班前会等多种形式,引导干部职工深刻理解“生命至上”的核心要义,切实把安全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思想深处消除麻痹、侥幸心理。深刻吸取行业内、外各类事故教训,将其作为最生动的反面教材。汇编典型事故案例,深入剖析事故原因、暴露问题及惨痛教训,并利用安全活动日、班前会、宣传栏、电子屏等载体,广泛开展“历史上的今天”、“事故案例大家谈”等活动,用血淋淋的事实震撼心灵,让“安全是最大效益”、“违章就是事故”的理念深入人心,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同时,通过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安全承诺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的安全职责,引导干部职工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的浓厚氛围。
优化培训体系,提升全员安全“硬实力”。安全技能是防范事故、保障安全的硬核支撑。该矿致力于打造系统化、专业化、精准化的安全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全员安全素养和应急处置能力。根据岗位风险、职责要求和职工素质差异,科学制定年度、月度安全培训计划。对新职工严格实施岗前安全培训,确保合格上岗。对特种作业人员,强化复训和资质管理,确保持证上岗、按章操作。对班组长、安全管理人员等关键岗位,侧重安全管理知识、风险辨识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等能力提升。对一线操作人员,聚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设备安全操作、危险源辨识与防范、应急处置等实操技能训练。紧密结合矿井安全生产实际,不断更新完善培训教材和题库,将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法规及时纳入培训内容。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开设安全微课堂,提供灵活便捷的学习资源,满足职工碎片化学习需求,提升培训吸引力和实效性。
营造浓厚氛围,打造安全“软环境”。该矿充分利用矿区主干道、工广区、井口、候罐室、区队学习室、职工食堂等场所,设置安全文化长廊、安全标语、安全警示牌板、安全亲情寄语栏等,营造抬头可见、驻足可学的视觉冲击。发挥矿广播站、QQ、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作用,开设安全专栏,及时宣传安全政策、知识、动态和先进典型,讲好兴隆安全故事,传播安全正能量。精心策划组织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比赛、安全文艺汇演、安全合理化建议征集、安全家书诵读、家属协管助安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通过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安全理念融入职工日常工作和生活,增强安全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同时,关注职工思想动态和情绪变化,特别是对“三违”人员、思想波动人员、家庭困难人员等特殊群体,及时开展谈心谈话和心理疏导。发挥家属协管员作用,组织家属进区队、到班组开展安全宣讲、送温暖嘱安全等活动,用亲情的力量感化职工,营造和谐、关爱、互助的安全人文环境。
强化常态长效,构建安全“保障网”。该矿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安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安全教育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将安全教育工作纳入矿井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与安全生产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设立专项安全教育经费用于改善安全教育培训设施设备、更新教学资源、开展安全文化活动等,为安全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撑。建立安全教育效果评估反馈机制,定期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行为观察等方式,收集职工对安全教育内容、形式、效果的意见建议。及时总结提炼好的经验和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鼓励基层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创新安全教育模式和方法,持续优化完善安全教育工作体系,不断提升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将安全教育工作成效纳入各级管理人员和区队的安全生产绩效考核体系,细化考核标准,加大权重。对在安全教育培训、文化建设和创新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思想不重视、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导致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或效果不佳的,严肃追责问责,以刚性制度确保安全教育工作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