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十里矿区热浪涌动。走进东滩煤矿八百米深处掘进现场,全国首台悬臂式智能化掘锚机器人正高效运转。
这台“科技利器”在东滩煤矿已运行8个月,完成24m²断面巷道一排截割和装载,仅需6分钟,相较于传统工艺,时间缩短了25%,月进尺提升了20%以上……这是东滩煤矿以前沿技术创新为驱动,打造新质生产力的一个场景。
“无人化”开采从梦想逐渐变为现实
煤炭企业的破局之道,离不开对“体制机制”与“实体载体”的双重攻坚。东滩煤矿积极搭建创新平台,为新质生产力的生长打造“快车道”。
矿内建成了1800㎡的“金领实操基地”,每年设立100万元专项创新激励资金,组织职工积极投身“四技五小两比”活动,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
运搬工区的“智能物流”团队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研究开发运用三车运输管控平台,实现了井下车辆的全部定位管理,提高了车辆的周转率,减少了车辆购置数量。通过该平台应用,共减少车辆购置371辆,节约资金344万元。
生产服务中心精益管理团队也不甘落后,推行井下料场存料信息化,实现了现场余料分布“一张图”。通过这一系统,管理人员可以清晰了解井下料场的余料情况,合理调配资源,盘活库存863万元。
东滩煤矿成立了创新工作突击队,深入推进8大专业23个智能化项目建设,一系列创新技术和工艺应运而生。
“时序奇偶两轮次同时放煤”工艺的创新应用,提高了放煤效率,减少了资源的浪费。IMOSS惯导系统的优化完善,确保了设备的定位精度和运行稳定性。智能化无人截割与“智能分风高效除尘”技术的结合,不仅实现了截割作业的自动化,还有效改善了井下作业环境,保障了职工的身体健康。
在创新技术和工艺的支撑下,东滩煤矿建成43下02中厚煤层智能化示范型工作面。在这里,职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无人化”开采从梦想逐渐变为现实。东滩煤矿被授予首批国家级智能化示范建设矿井,获评山东省全员创新企业荣誉称号。
以劳模工匠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东滩煤矿工会牵头,创新实施“金领”技能人才培养“512”工程,提出服务青年职工成才立业10条硬措施。依托工匠学院、人才锻造基地和“金领”实训基地,精心打造“一体双翼三融合”人才培养矩阵。创新“1+5”工作模式,搭建竞师学技、强强联手、练兵比武全链条技能提升平台。
聚焦“安全型、质量型、效益型、学习型、和谐型”建设,东滩煤矿全力锻造过硬区队班组。通过系列措施,矿井培育出兖矿能源首席、一二三级技能大师21名,并推动落实30万—70万年薪待遇,吸引了优秀人才安心留矿,更激励了更多职工积极提升自身技能。
东滩煤矿人才辈出。先后涌现出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首届煤机工匠、山东省青年岗位能手等优秀技能人才170余名。39名85后、90后青年人才走上矿中层管理岗位,14名同志入选能源集团中层人才库。该矿先后2次承担全国能源化学工会全国煤炭行业劳模工匠助企行与调研活动,成为两级公司“人才培养输出基地”。
创新工作室是东滩煤矿培育人才的“孵化器”。赵顾超、贺洪雷等领衔的5家工作室,充分发挥标杆平台作用,近年来承担课题项目120个,组织传帮带活动180余场次,带动15000多人次参与互动提升,创新成为全矿职工提升工作绩效的第一选择,创新活动参与率达到100%。当每位劳动者的创新活力被激活,新质生产力的蓬勃生长才有了最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