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职工风采

鲍店煤矿:“银发突击队”显担当

刘阳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03日

在能源集团“降本、提质、增效”的号召下,鲍店煤矿党委积极响应,深挖内部潜力,将人力资源和工程施工市场盘活与价值创造推向纵深。近日,一支由机关部室老党员自发组成的特殊队伍——“银发突击队”,以其平均50岁的年龄和“退休不退志、离岗不离责”的满腔热忱,成为矿井两个要素市场协同创效浪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们主动下沉一线,精准承接井下的“零散工程”,用沾满煤尘的双手和无私奉献的汗水,生动诠释了“党员先行”的使命担当,为矿井减轻生产压力、优化成本结构注入了温暖而坚韧的“红色动能”。

从“案头”到“巷头”

矿井日常运营中,诸如巷道边角地坪铺设、排水沟清淤、闲置设备规整、皮带架安设等零散工程,虽非核心生产环节,却因其分散、琐碎的特性,常常挤占一线区队宝贵的精力和时间。面对这一现实难题,鲍店煤矿机关部室的资深老党员们挺身而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实行动——主动组建零星工程“银发突击队”,将这份“没人抢着干”却关乎矿井高效运行的“杂活清单”稳稳接了过来。

他们科学统筹,做到“本职”“奉献”两不误:工作日,他们依然是各自岗位上的业务骨干,报表、文件、协调事务一丝不苟,确保机关高效运转;到了周末,工装上身、工具在手,他们便成为千米井巷中名副其实的“施工尖兵”。“周末本就是休息时间,拿来给矿上干点实在活,既不影响正常工作,又能给一线兄弟们减负,多好!”54岁的魏师傅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这种无缝切换的角色担当,正是对人力资源市场倡导的“人才共享”“协同帮扶”机制最生动的实践,实现了人力资源在机关与生产一线间的柔性流动和价值再创造。

挥汗诠释“工匠精神”

“累是真累,但看到活儿利落了,心里那叫一个敞亮!”这是“零活突击队”老党员们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年龄不是懈怠的理由,这群平均年龄过半百的“老兵”,干起活来比年轻人更显执着与精细。扛起沉重的皮带架,腰杆挺得笔直;铺设地坪,手中的抹子反复找平,精益求精;清理水沟,一锨锨煤泥装车,汗水顺着安全帽檐滴落在矿灯照亮的地面。

有次井下偶遇一线区队职工,对方看着他们通红的脸颊和浸透的工装,由衷地竖起大拇指:“老师傅们这股子拼劲儿,比小伙子还足!”老党员们憨厚一笑:“再不为咱鲍店多出份力,就该退休喽!”52岁的王师傅膝盖有旧伤,却总抢着扛最重的钢管,同事劝他歇歇,他坚定地摆摆手:“党员哪能掉队?这点疼,咬咬牙就过去了!”这份“不服老、不叫苦、不喊累”的坚韧与担当,正是矿井“降本、提质、增效”最需要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的高效作业,不仅直接节省了外委工程费用,更让采掘一线区队得以心无旁骛地聚焦安全生产主责主业,显著提升了整体运营效率。

汗水浇灌“和美”沃土

老党员们躬身实干的身影,如同巷道中一盏盏移动的明灯,无声地照亮着身边的年轻一代。“看到前辈们这年纪还在井下拼命,我们年轻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新入队的年轻职工们深受触动,感慨万千。老党员们没有空洞的说教,但他们弯腰挖沟时一丝不苟的专注、肩扛重物时青筋暴起的臂膀、汗水湿透后背时依然爽朗的笑声,都化作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在百米井下进行着一场场无声却有力的精神动员。

从机关办公室的“笔杆子”“键盘侠”,到井下生产线的“多面手”“实干家”,身份转变的背后,是他们对“鲍店人”身份的深刻认同和无限热爱。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在每一方平整的地坪、每一条畅通的水沟、每一件归置整齐的设备中,镌刻下对矿井最深沉的奉献。正如他们朴素而真挚的心声:“只要还穿着这身工装,就要为咱‘和美鲍店’多添一块砖、多加一片瓦!”

这支由机关老党员组成的“零活突击队”,是鲍店煤矿深入实施“六精六提”融合管理,践行“降本、提质、增效”要求、深化人力资源和工程施工市场协同创效的生动体现。他们用沾满煤灰的双手和滚烫的赤诚之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篇章,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也为全矿干部职工树立了“实干担当、甘于奉献”的时代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