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井平衡锤提升系统技术改造带载测试开始,打点室打点,动车测试!”8月5日下午2时,随着东滩煤矿运转工区区长王明钦下达测试命令,18t的单罐罐笼开始缓缓下落,停止运行15天的副井单罐提升机终于迎来提升系统技术改造后的“第一动”。
这一动,不仅标志着为期15天的副井提升系统改造圆满完成,更见证了一群年轻人从“理论新手”到“实战尖兵”的成长蜕变。
副井提升机是矿井的“咽喉要道”。每天,近千名上下井的职工、数千吨的物料,都依赖这台“钢铁电梯”精准往返于660米深的井下与地面。但这台1986年就开始“服役”的设备开始“显老”,影响了运行效率和安全,改造提升系统势在必行!
7月初,改造工程筹备期间,该矿就决定借这次系统改造的契机,给设备来次“脱胎换骨”,更给年轻人搭个“实战擂台”。由副总工程师张昭喜牵头,十多名近三年入职的机电专业大学生被编入改造专班。“这些大学生书本知识扎实,但没见过真刀真枪的‘战场’。”张昭喜坦言,“这次改造涉及提升机液压站、闸座、电机、变压器等核心部件的全套更换,每一步操作都容不得丝毫差错。”
7月22日,东滩煤矿副井平衡锤提升系统改造启动。作为近年来规模最大的设备升级工程,让人注目的是,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青年技术骨干,正扛着沉甸甸的责任,在千斤重的设备间淬炼成长。
真正上了“战场”,年轻人才知道什么叫“纸上得来终觉浅”。2022年分到运转工区的大学生王晓鹏清晰地记得,由于年代久远,在册职工都没拆过,怎么办?只能集思广益地去拆解。面对庞大而精密的系统,“书本上没写”的状况时常出现。但挫折并未将他们击退,反而点燃了大家更旺盛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韧性,“没事就往副井跑”成了他们的“必修课”。他们蹲在现场反复观察设备结构,在笔记本上画满结构草图;追着老师傅请教操作细节,把经验要点记满工作手册;遇到难题就围在一起讨论,从原理推导到实践验证,一步步摸索出解决方案。
在实战中积累经验的不止王晓鹏。去年才加入东滩煤矿的技术员张子含,在本次副井提升机主电机更换工作中,全程参与了主电机定子、转子的吊装、基础破除等关键流程,进一步加深了对大型提升系统整体结构、控制逻辑和施工组织的理解。尤其在主电机转子找正、基础找平、闸控系统调试等环节,他不仅动手操作,更主动思考每个步骤背后的原理。
“这次经历让我对设备运行逻辑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张子含说,“但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设备运行期间可能出现的联锁失效、过温失效等复杂工况,缺乏系统分析能力。”他表示,后续将重点加强电器原理图和设备原理图的学习,结合现场案例不断总结,提高故障处理能力。
同样收获颇丰的还有技术员王智洋。这位同样于去年加入东滩煤矿的年轻技术员,在参与副井平衡锤系统改造的过程中,成功解答了许多曾经困扰他的实践难题。“怎样合理留绳?怎样留住罐笼?主冷却风机又该怎样安全切换?”王智洋坦言,这些问题在此之前一直是他工作中的疑点与难点,而通过此次改造项目,他获得了极为宝贵的实践经验。在此次改造中,王智洋不仅系统学习了施工的具体流程和操作步骤,更重要的是,他切身体会到了高空作业、吊装操作以及电气作业中潜藏的安全风险。“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智洋深有感触地说,“只有亲身参与,才能真正理解这些作业环节的复杂性和风险点。”
对于下步目标,王智洋表示将把此次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与理论知识深度融合,持续提升自己对机电系统的整体认知水平,同时不断增强安全风险防范意识,为今后承担更重要的工作任务夯实基础。
为了让更多技术人员能够学习借鉴本次改造的经验,改造专班还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进行了影像资料留存。这些资料将作为后续技术培训的重要素材,帮助更多员工熟悉副井提升机的结构原理和改造技术要点,进一步提升矿井整体的技术水平。
“这次改造不仅是设备的升级,更是一群年轻人的‘破茧成蝶’。”张昭喜望着正在测试的提升系统,眼里满是期待,“等他们真正挑大梁的时候,我们的矿井一定会更安全、更高效、更有活力。”
暮色渐浓,副井口的灯光次第亮起。副井塔6楼控制室里,几个年轻的技术员仍守在屏幕前,仔细记录着设备的运行数据。他们知道,自己参与的不仅是一次设备的升级,更是一场关于传承与担当的“青春突围”。在这里,每一次精准的操作,每一滴汗水的落下,都在为矿井的安全高效运行写下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