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职工风采

杨村煤矿:一场“浪费识别”与“自主改善”的双向奔赴

作者: 徐姗姗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14日

在杨村煤矿,“浪费”不再是隐匿角落的沉没成本,“改善”也非自上而下的强制指令。一场以“浪费识别20元一次”为契机的自主改善活动,正悄然编织着一张职工与矿井相互发现、彼此成就的共生网络——这是一场关于效率与责任、个体与集体的“双向奔赴”。

从“视而不见”到“火眼金睛”

“浪费识别20元一次”——这不仅仅是一纸悬赏令,更让每个人成为浪费的“发现者”,更成为改善的“合伙人”。综合服务中心职工杜春晖发现澡堂仓库存储多件连椅配件,造成库存积压,形成浪费,随手拍下;掘进工区王伟华发现3340运顺掘进期间转载阶段,会有部分煤洒出,需时常人为清理,造成动作浪费,加装挡煤板可有效改善,随手记下;生产服务中心马云涛发现车床铁屑待清运,废料箱却路途远,造成了等待浪费,及时上传……二十元奖励,点燃了数千双眼睛。曾经被忽略的“长流水”“长明灯”“空转设备”“多余动作”“冗余物料”,在职工们被激活的责任心下无所遁形。职工主动“奔赴”浪费现场,用敏锐的观察力为矿井成本“排雷”。

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创变”

识别仅是第一步,杨村煤矿更珍视识别背后的改善动能。二十元奖励,是认可,更是撬动改善的支点。职工提交的每一条有效浪费线索,不仅意味着奖励的即时兑现,更触发了管理链条的快速响应。

该矿设立专项通道,对提报问题限时核实、快速反馈。对于点状问题立即修复;对于系统性问题则成立专项小组,共同分析根源、设计优化方案。

生产服务中心技术主管胡敏针对矿井工广区照明系统浪费现象,带领团队开发手机“云智能app”,通过手机即可进行调整照明灯具的开停时间,项目共需投入费用1716元,每年可以节约电费及维修资金约3万元。

针对运输人员占用多、设备维护量大,运输事故影响生产时间长、车辆周转时间长等问题,该矿成立项目组,对矿井运输、车辆周转进行自主改善,井下单车周转时间由108小时减至48小时,提高车辆周转效率50%,全年可创效394万元。

同时,该矿采用一季一考评、一年一评定的考核方式对自主改善项目进行评选表彰,并进行一定物质奖励。看着自己发现的“小问题”带来“大改变”,职工的成就感和主人翁意识油然而生。

从“成本洼地”到“效益源泉”

这场“双向奔赴”带来了看得见的真金白银:今年以来,职工基于一线视角的洞察,推动解决了十余项长期存在的流程瓶颈和效率洼地。累计收到有效提报420余条,跑冒滴漏减少,现场管理优化,工作环境更整洁,潜在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消除,物料损耗等关键指标持续向好。职工从“要我改善”变为“我要改善”,主动寻求优化点、提出新方案成为一种习惯和风尚。

杨村煤矿以“小切口”的20元激励,成功激活了降本增效的“大循环”。让每位职工成为浪费监督者与改善者,涓涓细流终将汇成效益江河,绘就了一幅“人人都是经营者,处处都是效益源”的精益矿山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