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矿上的青年人才培养工程,让我晋升为兖矿能源技能大师三级,拿到20万元年薪!”近日,在东滩煤矿举办的座谈会上,通防工区监控队班长贺洪雷、与20名新入职高校毕业生分享个人工作经历时感慨道。
2023年,东滩煤矿被授予国家级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矿井后,高学历、高技能的年轻人更受重视。贺洪雷发现,东滩煤矿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择业青睐。目前,东滩煤矿10个井下区队技术主管的平均年龄32岁,担负着采掘机运通智能化设备、信息化系统的管理、维护、研发职责。
做智能升级的“00后尖兵”
2000年出生的张焱,是东滩煤矿综采一区最年轻的面孔。2023年,这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怀揣着对矿山的好奇,走进了综采一区3311工作面检修班,与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毕曙光结为师徒。师傅将工作流程、风险预判等要点倾囊相授,让这个“初来乍到”的00后很快对井下工作有了系统认知。
“第一次下井就被震撼了!”张焱至今记得初见3311综放工作面的场景,多个智能子系统集成运作,集控中心远程操控设备,安全高效的智慧采煤方式,彻底颠覆了他对传统煤矿的印象,也让他笃定了深耕智能技术的决心。
放煤原理曾是他的“拦路虎”。自动放煤2轮配合人工找补1轮,结束后需关好放煤口、调整尾梁高度,确保过煤高度不小于500mm。但凭着00后那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他跟着师傅蹲在井下琢磨两小时,上井后对着图纸反复推演,很快吃透了关键技术。两年间,从清理浮煤到操作支架,这个“职场菜鸟”快速成长,已能独当一面带领检修班完成工作。
真正让张焱崭露头角的,是3309工作面排水系统的智能化改造。该工作面运顺走向过长,连续式排水阻力大、效果差,因此改采用接力式排水。初期电泵接力时常烧坏,还需专人巡视监护,稍有不慎就会积水影响生产。
“得用智能化思维解决问题!”张焱和同事们扎进现场,记录涌水量、煤泥浓度和电泵参数,终于找到症结,电泵频繁启动加煤泥过多导致损坏增加。于是提出“以风代电”方案,将电泵改为风泵,利用浮球阀控制原理,让浮球随水位上升触发微动开关,联动电磁阀启动风泵;水位下降时自动停机。
经过20多天的反复推演、多次实验,这套风泵自动排水系统成功落地,不仅减少了风泵的启停次数和用风量,更实现了无人值守,排水稳定性大幅提升。
“智能矿山给了我们年轻人机会,就得拿出闯劲往前冲!”如今,这个00后“技术达人”成了区队里的智能技术骨干。
做智能化设备的“翻译官”
2023年,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硕士唐道增带着“用知识改变矿山”的信念,一头扎进东滩煤矿800米深处。
然而,迎接唐道增的不是想象中的“学术殿堂”,而是井下湿潮的环境、轰鸣的设备和复杂的智能化掘进系统。
面对EBZ230M-2型掘锚机复杂的线路图和上千条参数,这个90后小伙没有退缩,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用半个月时间手绘出300多张设备拆解图,将每一个零件的原理烂熟于心。
工友们戏称他“行走的说明书”,唐道增却认真地说:“智能化设备是矿山的必然趋势,我得先成为它们的‘翻译官’。”
就这样,仅仅半月时间,他就从“设备小白”蜕变成“技术通”。
但唐道增的目标远不止于此。在北翼东边界皮带巷智能化掘进项目中,DWZY1500带式输送机用自移机尾突然出现故障,无法正常运行,整个掘进工作陷入停滞。
时间紧任务重!唐道增和工区技术人员迅速投入排查。没有先例可循,就查资料、画图纸、做实验,18个小时连轴转,反复计算、测量,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成功改造出一个适配的零件,让自移机尾重新运转起来。
问题的解决让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在唐道增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一体化掘进生产平台逐渐成形。
当230M-2掘锚一体机首次实现智能化高效掘进时,现场掌声雷动,唐道增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东滩煤矿始终把生产一线作为培养高校毕业生的主阵地,创新实施“1357”高校毕业生培养工程,建立包保培养制度,配备以分管矿领导为核心的帮扶团队,对高校毕业生进行目标化培养。
近年来,东滩煤矿高校毕业生转正上岗率达到了100%,矿井储备“85后”正科级干部18人、“90后”正科级干部5人、“90后”副科级干部16人。
做设备革新的“攻坚者”
从高校学子到矿山实习生,从选煤技术员到原煤系统负责人,即将36岁的程飞,已在东滩煤矿扎根12年。
“刚到矿井时,工作环境远不如现在,最初分到生产准备工区下井,井下条件艰苦。那时候年轻,一个月3天,我能下23个井也不觉得累。”回忆起2013年刚入职的日子,程飞感慨万千。
在生产准备工区历练三年后,程飞调任选煤中心原煤系统,第一个想法就是尽快从“外行”变“内行”。
带着这份决心,他开始了入门学习。那段时间他在现场一待就是一天,认真观察磁选机情况以及矸石平台上有没有跑煤的情况,在工作闲暇之余,时常翻看图纸,有时还会利用休息时间前往现场反复确认。仅两个月,他就熟稔原煤系统全流程操作,从“门外汉”蜕成“专业通”。
“这是破碎楼关键筛分设备,新换的潜动力筛带料运行时,常因物料卡在拨齿与棒条间导致电机过载、设备自停,尤其入料端易卡堵,大块矸石进入重介系统,严重影响生产和提升效率,改造升级可以说是迫在眉睫!”
创新的背后,是刻苦笃行。时至今日程飞依然对选煤中心1022潜动力筛改造记忆犹新。
改造的关键技术在于需要利用现有筛机构造,将筛机前端入料角度由15°调整为30°,将自由落体式入料改为滑行入料。为了确保角度的精确调整,程飞像“着了魔”,反复研究筛机的构造图纸,甚至爬到筛机顶部,用专业的角度尺去量取每一个细微的角度。就这样他带领团队,反复试验,不断调整,确保入料角度的精确性,终于成功实现了由自由落体式入料改为滑行入料的目标。
改造后的筛机筛分效率大幅提升,将每月停机时间缩至约150分钟,可多提升毛煤1250吨。不仅如此,这次改造还降低了设备故障率,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间接提升创效约150万余元。
东滩煤矿始终坚持在实践中育人才,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总工大讲堂”等平台搭建人才“孵化器”,通过“培训学习-理论考试-实操培训-技术比武-培训总结”五步骤,以经验丰富的骨干“传帮带”,让更多像程飞这样的青年人才扛重任、挑大梁。
在东滩煤矿的巷道里,年轻的身影们还在忙碌。他们带着对技术的钻劲、对矿山的热爱,正一步步把智能化的蓝图铺展到这座矿井的每一处,让矿井的未来,在青春的脉动里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