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盯水质监测屏幕、往返检查设备状态、与工友探讨优化方案……在天池能源机电工区矿井水处理站,班长王琦总是步履匆匆。凭借严谨的态度、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行动,他被工友们称为守护矿井“清水防线”的“急先锋”。
“矿井水处理可不是简单的‘过滤’二字,差一丝一毫都可能出大问题。”说起矿井水处理的重要性,王琦的表情严肃起来。他认为,矿井水的处理质量不仅关系到生态环保的硬指标,更直接影响着矿井生产用水的循环利用效率。水质不达标,就会污染周边环境,还可能因水质问题导致生产设备受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了让每一道工序都有章可循,他带领班组骨干用三个月时间编制出《水处理全流程操作手册》,小到药剂投放的剂量、阀门开关的角度,大到每道工序的时间节点、异常情况的判断标准,一一列出规范操作流程,就连最容易被忽视的药剂搅拌时长,都是他带着工友们反复试验后确定的数值。这份手册成了班组成员的“操作宝典”,让复杂的水处理流程变得清晰简便可控。
通过对日常工作经验的积累,王琦总结出了“三查三看”工作法:查运行记录,看关键参数是否稳定;查设备状态,看运行是否顺畅;查现场操作,看员工是否规范。一次班中巡检时,他发现一名职工正凭着“感觉”调节过滤罐的反冲洗水压,导致压力表指针忽高忽低。王琦当即上前制止:“反冲洗强度就像给滤料‘洗澡’,太大了会冲跑滤料,太小了又洗不干净,必须按手册上的标准来,一丝一毫都不能差。”在他的严格要求和细致指导下,班组成员都养成了严格细致、规范操作的良好工作习惯。
处理站的污泥脱水机曾因常出现进料堵塞、脱水不彻底的问题颇让大家“头疼”。由于污泥黏稠度时高时低,不仅影响脱水效率,还得频繁停机清理。为解决这一问题,王琦蹲在设备旁观察了整整三天,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污泥进入脱水机前混合不均。他灵机一动,提出在进料管加装一个小型搅拌装置的方案。这个方案成本极低,却能让污泥在输送过程中充分混合,如同给“稠粥”加了个“搅拌勺”。改造后,不仅脱水机的运行效率大幅提升,而且堵塞次数明显减少,真正实现了小投入大效益。
“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不能代替一个团队。”王琦深知,任何工作都不能单打独斗,而是需要一支技术过硬、作风扎实的队伍。为此,他通过“每周一技”分享会,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设备故障快速排查法》《水质异常应急处置口诀》等“独门秘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讲解时他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看到出水泛黄,先查沉淀池的絮凝效果,再看过滤罐的滤料是否板结,就像医生看病,要先看症状再找病根。”在他的耐心指导下,他所在的班组连续多年保持水质达标率100%的优异成绩,多次在环保检查中获得“零问题”评价。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水滴石穿的坚持;没有振聋发聩的誓言,却有脚踏实地的担当。王琦,这位矿井水处理一线的“守护者”,用匠心与坚守,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凡业绩,全力保障着这条矿区“清水防线”始终清澈、不断流淌。(范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