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教师节来临之际,
济三煤矿各单位2024年入职的大学生纷纷执笔,
回望在导师引领下茁壮成长的这一年。
一段段温暖而真挚的叙事,生动体现了矿井“导师带徒”制度的扎实根基,也折射出匠心精神的代代相传。
导师们不仅传授技术、更传递责任,不仅带业务、更带作风。
在一声声感谢、一幕幕回忆中,
我们看到的,是新人的蜕变,
更是矿井“人事相宜·成就事业”人才理念深植于心、赓续传承的生动写照。
师者引路 躬行则明
犹记第一次踏进煤矿,想象中的漆黑与粉尘被眼前的景象取代——智能化小屋里荧屏闪烁,我的导师综采二区丁玉杰正在调度全自动采煤机。
“别站门口发呆,过来看这个。”他招手让我靠近控制台,“这套系统能看到整个工作面的运行状态,不用进工作面就能割煤。”
随后,他带我深入井下。矿灯照亮了崭新的智能化工作面。煤机自动割煤,支架不用人工拉拽,能够自动移架。他指着液压支架上的传感器:“这个设备你在手册第87页看到过吧?它实时监测煤机位置。”又示意我看向采煤机的红外发射器:“这个就是能实时监测煤机位置的核心所在。”
从那一天起,我便跟随丁工深入学习智能系统的操作与运维。而更让我触动的是,从他严谨而热忱的眼神中,我读懂了煤炭工业的变迁与坚守——从人力到机械化,再到智能化迭代,不变的是几代煤矿人对安全的敬畏、对技术的钻研。
丁工常说:“技术会变,但煤矿人的责任心永远不能变。”这句话,我将永远铭记。(综采二区 缪万钦)
导师为我撑起一把安全伞
过去一年,我在济三煤矿综掘二区实习。作为一名刚走上岗位的大学生,区队特意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宋培卿担任我的导师。在手把手的教导中,我从一名新手逐渐适应了岗位要求,慢慢站稳了脚跟。
每次下井,您总是反复强调安全要点,耐心教我识别设备、排查隐患。面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掘进任务,您从不让我盲目跟随,而是带我实地分析工作面状况,讲解不同情况下的处置技巧,帮助我将书本知识真正用于实践。记得有一次我因操作失误陷入慌乱,您没有责备,而是先协助我稳住局面,之后又带着我一步步复盘过程、分析原因。这既让我学会了如何正确处理问题,也保护了我作为新人的信心。
这一年我深深受益于矿井推行的“导师带徒”机制。它不仅是形式上的“传帮带”,更是一种扎实的能力传承——将安全生产的经验和实操技能,毫无保留地交付给下一代。正因为有像您这样认真负责的导师,我们新人才得以避开弯路,快速提升业务能力,更早树立起“安全第一”的作业意识。衷心感谢您的付出,也由衷认可这座矿井以师带徒、助力成长、守护安全的优良传承。(综掘二区 魏骏博)
导师领路 授我以“渔”
时光飞逝,转眼入职济三煤矿机运工区已满一年。回首这段成长历程,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工程师吴佩伦。他不仅技艺精湛,更以一言一行深刻影响着我。
工作中,师傅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从设备认知到故障排查,他总是手把手指导。记得第一次更换副井单罐液压站及盘型闸时,我手足无措,师傅不仅详细讲解结构原理,还亲自示范拆装要领。他常说:“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每一次处理故障,他都引导我追根溯源,让我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严谨务实的作业习惯,真正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生活中,师傅也时常关心我的安全与成长。
这种“以老带新”的机制,既传承了精湛技艺,更延续了煤矿人特有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衷心感谢矿井搭建的“双导师制”成长平台,感谢师傅毫无保留地传授。未来我将继续深耕专业、提升自我,以更扎实的能力为济三发展贡献力量。(机运工区 乔科智)
幸得双师——授我以业,亦传我以道
在2025年教师节来临之际,回首加入济三煤矿党群工作部的一年,我深深感念“双导师”制给予我的滋养与引领。得益于矿井精准的人才培养计划,我有幸师从张楠、朱亚明两位老师,他们在职业起步阶段为我点亮了前行的灯。
初涉公文写作,张老师逐字逐句推敲,教我如何把握材料语言、突出体系重点;首次登台宣讲,朱老师一遍遍陪我演练,从语气节奏到肢体语言倾囊相授。他们不仅传业务之“技”,更授职业之“道”:用耐心化解我的忐忑,用信任鼓励我的尝试,让我在每一次新任务中始终怀抱底气、心向成长。
“双导师”制背后,是济三煤矿对青年人才的高度负责与长远规划。它让理论落地、让实践有方,更让我们这些新入职大学生在关怀中扎根、在挑战中蜕变。值此教师节,谨向两位导师致以最真挚的感谢,也向矿井这份育才厚土深深致敬!(党群工作部 王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