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庄煤矿以“预防为主、精准维护”为核心,构建起一套覆盖设备全生命周期、贯穿生产各环节、联动全员参与的精益管理体系,将“精打细算、节尽所能”的理念深植矿井发展基因,推动降本增效工作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创效”,实现了成本管控的能级跃升,为矿井深挖内潜注入了强劲动力。
设备管理“精准化”:从“事后修”到“事前防” 激活资产最大效能
设备是矿井生产的“生命线”,该矿将设备管理作为降本增效的首要突破口,为每台设备建立“专属健康档案”,以精细化、动态化管理延长设备寿命、减少故障损耗。
日常监测“无死角”:强化设备日常点检制度,细化巡检标准与频次,借助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追踪设备运行数据,通过温度、振动、压力等关键参数的动态分析,提前预判潜在故障,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维保方案“量身定”:摒弃“一刀切”的保养模式,结合设备实际工况、作业强度动态调整维护周期与检修方案。定期按照设备使用周期更换易损件、校准精度参数,从源头减少因突发故障导致的停机损失与应急维修成本,让每一台设备都能“健康运行、满负荷出力”。故障处置“高效率”:建立设备故障快速响应机制,配套完善的备件储备与技术支持体系,确保一旦出现问题,能以最短时间完成抢修,真正实现设备管理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预防”的根本性转变。
物资利用“最大化”:从“浪费耗”到“循环用” 打造绿色创效链条
“物尽其用、修旧优先”不仅是的管理准则,更成为全体职工的行动自觉。该矿通过创新回收机制、优化领用流程,构建起“废旧物资—修复改造—二次利用”的循环链条,让“沉睡资产”焕发“二次生命”。
“周四回收日”:废旧物资里“挖宝藏”。该矿机电工区创新打造“周四回收日”特色品牌,每周四由技术骨干组成的“寻宝小分队”准时奔赴固体废料存储大棚,对旧阀门、电机部件、电气元件等废旧物资展开“地毯式”筛查。秉持“颗粒归仓”原则,回收的废旧零件经技术团队专业“诊断修复”“改造升级”后,重新投入生产一线,形成绿色生产闭环。“限额+奖励”:材料领用“零浪费”。严格排查耗材过度领用、回收复用率低等现象,建立“材料领用限额+废旧物资回收奖励”机制。一方面通过材料“领、发、用”台账,实现领用有责任、消耗有跟踪,杜绝螺丝、垫片等小零件的丢失浪费;另一方面将废旧物资回收成效与个人薪酬直接挂钩,让“节约有奖、浪费有责”的导向深入人心,推动物资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全员参与“常态化”: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凝聚降本创效合力
降本增效不是少数人的“独角戏”,而是全体职工的“大合唱”。通过搭建参与平台、完善激励机制,让每一名职工都成为成本管控的“主角”,营造出“全员参与、人人创效”的浓厚氛围。
宣讲+征集:思想引领“入人心”。组建“美好宣传队”,深入区队、车间开展“‘节’尽所能 精打细算 助推矿井高质高效发展”微宣讲,用身边人、身边事解读降本意义;常态化开展“我为矿井献一计”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对被采纳的优秀建议给予物质与精神双重奖励。四级体系+成本看板:责任压实“到末梢”。建立“矿井-区队-班组-岗位”四级成本责任体系,推行“成本看板”管理,将材料消耗、设备能耗等指标分解到岗、量化到人,让每个岗位都清楚“成本账”、明确“任务单”。班组长作为成本管控“第一道关口”,开工前检查设备空载运行情况,杜绝“设备空转、人等机器”的工时浪费,收工后核对材料领用与剩余数量,确保“按需领取、零浪费”。班班考核+闭环管理:执行落地“无偏差”。积极推行“班班求实报告、下一班验收考核”机制,将成本管控责任落实到生产各环节,形成“人人算成本、班班降消耗”的闭环管理。通过“工作有标准、过程有监督、结果有考核”的管理模式,推动职工从“要我降本”向“我要增效”、从“要我节约”向“我要节约”转变,真正实现“人人事事有标准、件件工作有人抓”。
从设备的“精准呵护”到物资的“循环利用”,从全员的“主动参与”到管理的“闭环落地”,兴隆庄煤矿矿以精益管理为笔,以全员创效为墨,在降本增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如今,“精打细算、节尽所能”已成为矿井发展的鲜明底色,全体职工正以更昂扬的斗志、务实的行动,为实现下半年生产目标、推动矿井高质高效发展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