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阳光透过矿区办公楼前的梧桐叶隙,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生产准备工区的宣传栏前,我驻足凝视新贴出的国防教育活动通知。通知要求简洁具体,没有繁文缛节,只说全员参与知识竞赛,鼓励职工用真实感受投稿征文。驻足间,我忽然意识到:国防动员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它早已如空气般渗透进我们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在看似普通的岗位上悄然生长。
记忆的闸门轰然打开。工区开展的每日竞赛答题,最初只是班组任务清单上的一项普通工作,却在日积月累中让我洞见了国防教育的真谛——它不在云霄,而在尘世烟火处。那些关于人民防空、应急避险、物资储备的知识,像一颗颗沉睡的种子,悄然埋进我们意识的土壤。记得有一次答题涉及战时物资调配,老工人刘宏感慨道:"矿山救护队参与过山东平邑“12·25”玉荣石膏矿坍塌、龙郓煤矿“10·20”冲击地压、枣庄防备煤矿“7·6”火灾、邹城横河煤矿“10·31”溃沙、济二煤矿“4·15”透水等大型安全事故的抢险救援任务,那不就是国防动员吗?"简单一句话,让历史与现实产生了奇妙的共鸣。直到观看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时,当铿锵的步伐踏过长安街,当新型装备沐浴朝阳,我才恍然惊醒:昔日先辈用血肉筑起长城,今朝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道长城上不可或缺的砖石。单位组织的专题学习更让我明白,纪念不仅是为了回望历史的烽烟,更是为了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密码,熔铸进新时代的岗位坚守。
最生动的注脚来自矿工会的"合理化"建议活动。车盘维修平台等十项技术创新,表面看是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提升生产效率,但若置于国防动员的维度审视,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战场"?技术能手徐建新提出的车间馈电开关漏电冲突解决方案,避免因上级开关误掉电导致的生产中断,减少停工损失约3万元,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深夜他在技术图纸前蹙眉思索的身影。职工们群策群力攻克技术难关,让设备运转更高效、更安全,这既是为矿井智能化发展赋能,也是在夯实国防动员的产业基础。正如抗战时期民众用独轮车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今天我们用技术革新提升生产效能,同样是在构筑一道看不见的国防线。每一个优化方案,每一次工艺改进,都是我们产业工人对强国梦想最质朴的告白。在讨论会上,技术员王涛涛说得好:"咱们多解决一个技术难题,战时就能多一份保障,这就是我们的'战场'。"
我渐渐领悟,国防动员从来不是悬于天际的概念,它早已编织进我们生活的肌理。从生产线上的精益求精,到社区里的人防演练;从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到战略物资的日常储备——这些看似寻常的场景,实则是现代国防动员体系的毛细血管,无声却有力地支撑着国家安全的大动脉。山东作为兵员大省、工业重镇,其国防动员的成就正体现在这些点滴之间:工厂转型兼顾军需民用,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要求,科技创新聚焦自主可控……而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是这幅壮阔画卷中不可或缺的笔触。记得去年全市组织的应急演练,我们矿区承担了物资中转站的任务,那一刻,每个岗位都成了国防体系中的齿轮,严丝合缝地运转着。
更深层地思考,国防动员本质上是一种将社会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的艺术。这种转化不仅发生在战时,更体现在平时的准备中。我们的每一次技术创新,都是工业潜力向国防实力的潜在转化;我们的每一次知识学习,都是民防意识向国防观念的持续升华。正如一棵大树的根系越发达,越能经受风雨考验,一个国家的国防动员体系越完善,越能在危机时刻展现出强大的韧性。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每个公民在各自岗位上的默默耕耘。
结束一天的工作,夕阳为矿区披上金甲。我望着高耸的井架,忽然觉得它像一枚巨大的铆钉,将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安全紧紧铆合在一起。我们或许不曾执干戈以卫社稷,但做好本职工作的每一刻,我们都在以另一种方式守护脚下的土地。国防动员就在车床的轰鸣里,在键盘的敲击间,在每一次技术攻关的执着中。它是记忆更是行动,是历史更是未来——它让我们明白,最大的国防力量,深藏于亿万民众日常的坚韧与创造之中。
时代浪潮奔涌,每个平凡岗位都是国家安全网络的节点。当我再次拿起工具,仿佛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个人与国家,生产与国防,在此刻完成了一场无声的共振。那锈色斑驳的车盘维修平台上,不仅镌刻着技术创新的智慧,更闪耀着普通人与祖国最深情的约定。这种约定,不需要豪言壮语,只需要在每个平凡的日子里,做好那枚最坚固的"铆钉",将自己牢牢铆在国防动员的伟大体系中,共同奏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交响曲。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我从抗战胜利80周年和人防创立75周年的光辉历程中读懂了这样一个真理:国防动员不是少数人的事业,而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这种责任融入我们的日常工作,化作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个百分点,化作安全生产的每一个细节,化作技术创新的每一个突破。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积累,构筑起新时代国防动员的铜墙铁壁,让我们能够在和平的环境中安居乐业,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越走越宽广。(作都单位:济二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