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职工风采

【国防教育】深地回响:一份跨越八十年的国防密码

王振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25日

       公司地下三百米的巷道里,老矿工李卫国停下脚步,侧耳倾听。通风管道传来细微的嗡鸣声,不是平常的频率。他抬手示意身后的小组停下,矿灯在黑暗中划出几道交错的光柱。“人防演练的信号”他平静地说,二十年的老兵经验让他对这种声音格外敏感。

       青年矿工张磊看了看手表:“离预定演练时间还有十分钟啊”

       战争从来不会提前预约。“李卫国打开随身携带的应急包,记住,在地下,我们就是国防最前线的兵。”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新中国人民防空创立75周年。在公司,国防动员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渗入每个细节的实践。

       张磊是矿大毕业的高材生,对老师傅的“过度警惕”不以为然。直到那个周五下午,真正的考验来了。警报声突然响彻矿井,这次不是演练。地面指挥中心传来紧急通知:附近化工厂发生泄漏,有毒气体可能渗入井下。所有人员立即向三号避难所集结。

       “跟我来!”李卫国毫不犹豫地带队转向岔路。张磊急忙跟上:“这不是去三号避难所的路线!”

       “主通道可能已经受污染,走应急通道。”老李推开一处伪装成岩壁的密封门,“1950年建矿时挖的备战通道,后来改造成了人防应急通道。”

       通道内灯火通明,通风系统独立运行。墙上的标志显示这里同时是“国防动员设施第078号点”。避难所里,李卫国从储备库取出防化服:“抗战时期就是地下交通站。现在每个矿井,都延续着这个传统。”化险为夷后,张磊被选送参加国动办组织的“国防动员青年骨干培训”。在刘公岛,他站在甲午战争纪念馆前,听着抗战老兵讲述如何用煤矿做掩护建立兵工厂。

       “煤能炼钢,钢能造枪,煤炭就是战争的血液。”百岁老兵握紧张磊的手,“当年我们在井下躲过轰炸,现在你们在井下建设国防。形式变了,精神没变。”

       回到公司,张磊开始主动研究矿区的国防动员体系。他惊讶地发现:每条巷道都符合人防工程标准,每个作业面都有应急转换方案,甚至矿山救护队定期与部队开展联合演练。

       “为什么从来没人宣传这些?”他问李卫国。

       老李笑了:“真正的长城从来不高调。就像咱们山东的老话——实功做实,不响锣鼓。”

       秋天,公司举行大型国防动员演练。张磊负责设计“平战转换”方案,他将智能化矿山系统与动员需求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一键转换”模块。演练结束后,李卫国把张磊带到办公室,取出一本泛黄的笔记。

       “这是我父亲留下的,他是沂蒙山区的老民兵。笔记里记载着他们如何在煤矿掩护下为前线生产物资。”老李翻开一页,“看这句话:井下三尺,亦是战场。”张磊忽然明白,从抗战到新时代,这条国防动员的红线从未断绝。

       十二月,公司举行纪念活动。张磊作为青年代表发言:“...我们总以为国防很遥远,其实每吨煤都是能源保障,每个矿工都是预备战士...”

       会后,李卫国把一枚锈迹斑斑的徽章别在张磊胸前——是山东纵队的老徽章。“给你了,我父亲传给我时说过,煤黑,心要红。”

       那天深夜,张磊在井下检查设备。通风管的嗡鸣声再次响起,他本能地驻足倾听,然后会心一笑。这一刻,他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我与国防”——不是临时任务,而是融进血液的职责;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行动。

       煤车轰隆驶过,仿佛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从抗战烽火到和平年代,改变的是时间与地点,不变的是深藏地下的钢铁长城,和每一个普通人心中的国防意识。

       升井时曙光初现,张磊望着天际线,想起李卫国常说的话:“地上有长城万里,地下有长城千里。咱们矿工,就是地下长城的砖石。”

       这一刻,他感到自己不再只是挖煤人,更是守护者。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每挖掘一寸前进一米,都是在为国防大厦添砖加瓦。(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