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煤化工程公司开展“安全为了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层层组织全体员工观看“我以为”安全视频,阅读“给员工的一封信”,深刻思考“安全为了谁”这一核心问题,破除“要我安全、我以为”等被动思想,树立“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管安全”主动意识,切实将“治于未危、化危为安”的安全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即日起,公司微信公众号平台将陆续分享员工心得体会,及时展示大讨论成果,营造浓厚安全文化氛围,让安全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在传播中深化,推动每一位员工都成为安全的践行者、守护者,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根基。
从 “心” 出发抓安全 扛起生命、家庭与团队的安全担当
安全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系于生命存续的敬畏、家庭圆满的期许和团队根基的坚守。作为基层项目部一名管理人员,“安全” 二字在我心中的分量,在一次次现场巡检、一回回事故反思中愈发沉重。通过认真阅读 “安全,到底为了谁”这封信”,观看 “我以为” 安全视频,那些因疏忽酿成的悲剧、因侥幸付出的代价,让我更深刻认识到安全工作的紧迫性,也进一步坚定了我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安全是职业生命的“生死线”
检维修是化工生产的“风险高地”,动火时飞溅的火花、受限空间内气体泄漏、高处作业的一个不小心,每一次“刀尖舔血”的违章操作,都是对生命的“豪赌”。
犹记得身边发生的那些零敲碎打小摩擦,至今仍让人揪心。每当复盘这些场景,自责感总会涌上心头。为什么没能更早发现隐藏的安全隐患?为什么没能及时对同事多一句安全提醒?这份愧疚,更让我坚定了一个信念:若能用自己掌握的安全知识,用一句及时的叮嘱,唤醒每一位工人师傅对安全的敬畏之心,让大家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所有的付出都无比值得。
作为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清晰地告诉我:对违章作业必须零容忍,或许一次严格的考核、一笔警醒的罚款,就能避免一起惨痛的事故,挽救一个完整的家庭。所以每当发现违章,我都会毫不犹豫叫停作业,一边耐心督促整改,一边尽力协调解决问题。
同时,我认为安全管理也应是有温度的,考核并不是目的,能否避免惨剧的发生,才是衡量安全工作有没有意义的标尺。毕竟,安全工作无小事,唯有把“我要安全”刻进骨髓,才能在扳手与管线的碰撞中,守住生命底线。
安全是幸福港湾的“承重墙”
化工厂工作的高危性,让每位从业者身后的家人始终悬着一颗心。电话里的日常问候、视频时的反复惦念,每一句叮嘱都在提醒:安全从来不是个人的小事,而是支撑 “家” 的 “承重墙”,是为了 “家” 的圆满。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既见不得半点违章作业,也深深懂得师傅们的工作不易。“身无千斤担,怎会吃这万般苦”,他们肩上扛着的,是一家人的期盼与生计。每位师傅在脱去沾满油污的工作服后,都渴望以 “轻松”“整洁”“体面” 的模样面对家人,陪孩子玩耍、与爱人唠嗑、听父母唠叨,这些平凡的日常,正是 “家” 的意义所在。
所以,我们每一次作业前就要想一想家人,把对“家”的牵挂转化为自我约束、自我安全的行为动力,把管理人员现场的“唠叨”甚至是“警告”领会为善意的提醒,因为,唯有守住安全,才能筑牢 “家” 的 “承重墙”。
安全是团队存续的“压舱石”
一个人受伤带来的不仅是自己的煎熬、家人的焦虑,更是团队的损失。常说“四不伤害”,我认为 “互相保安” 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许有时多一句提醒,就能避免一起事故的发生。“安全提醒” 再多也不为多,因为它关乎团队中每一个人的安危。只有团队成员共同去想、去做、去落实,才能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让团队在安全的 “压舱石” 下稳步前行。
在生产组织中,常常遇到人员紧张的时候,但无论任何时候,也绝不能触碰安全红线,最少要保证两人同时作业,避免单人作业的风险。对特殊工况、特殊环境加强现场的安全盯靠,切实将安全意识做到1+1>2。
我始终坚信,安全管理不能止于“制度上墙”,也不是喊喊口号、做做样子,一定要用心、用情去落实,哪怕每天进步一点点,都能成为安全生产的“增值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