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职工风采

鲍店煤矿吕常奇:矿井“神经脉络”的守护者

作者: 焦超   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17日

清晨5点半,鲍店煤矿副井提升机房里已亮起灯光。吕常奇的手指在变频器控制面板上轻轻滑动,目光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参数。这个他守护了7年的副井提升系统,每一个电流峰值、每一次转速变化,都像他自己的脉搏一样熟悉。

“副井是职工上下井的‘生命线’,也是物料运输的‘主动脉’,半点马虎不得。”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扳手轻轻敲了敲配电柜外壳,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听声音就能判断接触器有没有虚接,比看数据更直观。”

这位47岁的矿井维修电工技师,2010年踏入鲍店煤矿机电工区,便与矿井的“神经脉络” 结下不解之缘。从主井提升机的“心脏手术”到副井电控系统的“智能升级”,从2小时完成变频器改造的“闪电战”到攻克可控硅压接难题的“持久战”,24载光阴里,他用扳手和代码书写着基层技术工人的“匠心答卷”。

 “技术难题”变成“效益密码”

“当时厂家说,带散热片的可控硅只能整组换,一套要2万块。可单买可控硅才6000块,差的1.4万不能就这么花出去!”回忆起 2015年攻克主井提升机可控硅压接难题的经历,吕常奇的语气里仍带着股不服输的劲儿。

彼时,主井提升机直流整流装置里的核心元件可控硅因老化频繁烧毁,厂家垄断了带散热片的组装件,不仅价格高,供货周期还长,一旦损坏就会影响原煤提升。吕常奇看着停转的设备急得睡不着觉:“矿上正冲刺产量,可控硅损坏影1小时要影响产量490吨,必须自己想办法!”

他拉上3名技术骨干组成攻关小组,把办公室搬到了机房。白天,他们拆旧件、测参数,用游标卡尺量散热片厚度,用万用表测导电性能;晚上,他抱着《电力电子技术》和西门子PLC 编程手册啃到深夜,还专门跑到济宁的五金市场找材料,自制压接模具。最关键的压接力矩控制,他们反复试验了27次 ,力矩太小接触不良会烧元件,太大又会压碎硅片,最终算出35牛米的“黄金数值”,再涂上特种触点润滑脂解决散热问题。

当第一台自行压接的可控硅成功运转时,吕常奇和同事们在机房里拍起了手。这个打破厂家垄断的工艺,不仅每次更换能省1.4万元,还把维修时间从原来的8小时压缩到2小时,当年就为矿上节约成本超20万元。2015年12月,这项“绝技”还在集团公司青工绝技绝活表演中拿下二等奖,吕常奇的笔记本上至今贴着当时的获奖证书复印件,旁边写着:“技术是练出来的,效益是抠出来的。”

这样的“攻坚时刻”,在吕常奇的职业生涯里还有很多。2016年主井装载南北车皮带双回路变频器改造,要求在2小时检修窗口期内完成安装调试。这在厂家看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提前一周带着团队在地面预演,给每根电缆贴好标识,连工具摆放的位置都定好,最终不仅按时完工,还实现“一次试车成功”。改造后,电机由直接启动变为变频软启动,使用寿命延长了3年,每年减少维修费用15万元。

随叫随到的 “机电医生”

“共产党员是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这句话吕常奇常挂在嘴边,也用行动践行着。2017年10月,工区调任他为综合班电修班长,负责矿井通风、压风、供水、排水四大系统,这意味着他要从零开始学习全新的设备原理。

“那时候我每天揣着笔记本泡在井下,跟着老工人学水泵选型,对着管路图记阀门位置,晚上回家再查《矿井排水系统设计规范》。” 吕常奇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画满了管路示意图,关键节点还用红笔标注。次年,他牵头承担集团公司重点项目“井下南北翼水泵恒压供水改造”,用PLC-PID算法精准控制电机转速,既保证了供水压力稳定,又实现了节能减排,投用后每月节电超8000度。

在同事眼里,吕常奇是随叫随到的“机电医生”,再棘手的故障到他手里都能“药到病除”。2021年夏天,洗煤厂237破碎机突然停转,排查发现PLC程序因断电丢失,且模块没有存储卡,厂家又过了服务期。“当时洗煤线全停了,矿领导都到现场了。” 吕常奇回忆,他蹲在破碎机旁,对照设备电路图一点点梳理控制逻辑,用笔记本电脑重新编写程序,从下午2点忙到晚上8点,终于让机器重新运转起来。

还有井口候罐室LED大屏故障,松下PLC频繁死机导致大屏“罢工”。吕常奇琢磨着,不能只修不根治,他换上西门子S7-200PLC,还加了两个硬点控制按钮,不仅解决了死机问题,还预留了升级接口。“现在就算PLC出问题,工人按按钮就能启停大屏,不影响矿工候罐。” 他说。

把“独门绝活”变成“全员技能”

“吕师傅的笔记本,比教科书还管用!” 机电工区职工张兴手里,有一本吕常奇手写的《设备故障处理手册》,里面记录了300多起故障案例,从现象到排查步骤,再到解决办法,写得清清楚楚。

作为矿井维修电工技师,吕常奇深知:“一个人强不算强,班组强才是真的强”。他牵头成立技能工作室,每周三晚上组织技术练兵,把自己的“独门绝活”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人。他带徒弟有个“笨办法”,先让徒弟跟着看,再手把手教,最后让徒弟独立操作,自己在旁边盯着,“只有亲手拧过螺丝、编过程序,才能真正掌握技术”。

这些年,他培养的10多名徒弟里,有6人成长为高级工,4人考取技师,其中张兴成长为综合班副班长“吕师傅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他现在还在学工业互联网知识,说要跟得上智能化矿井的步伐。” 张兴说。

在安全管理上,吕常奇更是“眼里揉不得沙子”。他制定了“三位一体”安全确认制度,每次检修前必须确认环境、设备、人员安全;他还带着班组职工每月开展2次安全检查,去年一年就查出隐患70余条,制止不安全行为13次。“机电设备的隐患藏在暗处,今天不查,明天可能就出大事。”他说。

如今,吕常奇已先后参与完成70多项革新改造项目,拿下1项国家级专利,还获评山东能源“优秀共产党员”、公司先进工班长。但他依旧每天早出晚归,守着矿井的“神经脉络”。“看着矿工平平安安上下井,看着原煤源源不断运出去,我这心里就踏实。” 吕常奇说,只要矿井需要,他就会一直干下去,做机电设备最靠谱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