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职工风采

鲍店煤矿:矿井后方洗衣花 暖心守护安全线

马园园   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30日

在鲍店煤矿轰鸣的生产交响曲中,井下矿工们冲锋在前,而在鲜少被聚焦的“后方阵地”,该矿综合服务中心洗浴队洗衣房里,24名女职工组成的“娘子军”正以柔肩担重任,她们日复一日与泡沫、蒸汽为伴,用十多道严谨工序,为全矿井下1900余名矿工的工作服“焕新续命”,在平凡岗位上织就了一道充满温度的安全生产守护线。

每天清晨,当井下矿工升井后,沾满煤尘与油污的工服从男澡堂二楼的专用滑道顺势滑下,精准落入洗衣房的接收小车中——这是洗衣房一天“战斗”的冲锋号。22名女工分为两大班组,在班长郭玉平、彭庆菊的带领下协同作战,从收衣环节就绷紧“高效”之弦。她们第一时间转运工服,杜绝堆积滞留,确保每一件脏工装都能快速进入清洗流程,为后续工序赢得宝贵时间。

清洗环节是工服“焕新”的关键,女工们从不含糊。她们将工服逐件抱入洗衣机,精准启动清洗程序,更严守“三次漂洗”的硬标准,誓要让每一寸布料都摆脱煤尘与污渍的纠缠。遇到沾染顽固油脂的工服,她们更是化身“油污克星”,专门调配清洗方案,反复浸泡、搓揉、冲洗,直到油污彻底消失才肯罢休。清洗完成后,脱水程序随即启动,充分甩干水分,为接下来的烘干环节筑牢基础。

脱水后的工服往往缠绕成团,烘干前的“整理战”考验着女工们的体力与耐心。她们需逐件将缠绕的工服拽平拉展,再小心翼翼地放入烘干机,单这一道工序,每人每天就要重复上百次,耗时超40分钟。长期保持弯腰、拽拉的动作,让她们的手臂时常酸痛,肩膀也落下劳损,但没人抱怨,只想着让工服烘干得更均匀,矿工穿得更舒服。

烘干后的工服,还要经过“细致关”的检验。女工们按工服编号逐一梳理,将每一件都叠得方方正正、整齐划一;叠放的同时,她们的眼睛像“扫描仪”般排查破损——袖口磨破了,立刻用缝纫机补缀;裤腿撕裂了,若无法机缝,就坐下手工穿针引线,一针一线细细缝补,哪怕只是一个小破洞,也绝不放过。2名专职缝补女工更是将这份细致做到极致,用手中的针线为工服“续命”,让每一件工装都能重新“上岗”。

存取环节的科技赋能,让服务更显贴心。女工们将缝补好的洁净工服,精准放入对应编号的智能柜中,严格落实“一号一柜、件件对应”原则,绝不混淆。井下矿工取衣时,只需在智能柜旁的刷脸机上轻轻一扫,专属柜子便自动弹开,全程无需等待,便捷又高效。

“烘干机运转时,机内温度高达80多度,10分钟不到,洗衣房温度就飙到40℃。冬天穿短袖都冒汗,夏天更是像进了‘免费桑拿房’,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是常事。”已在洗衣房坚守20年的彭庆菊,一边擦着额头的汗,一边笑着说。即便工作环境如此艰苦,女工们仍在琢磨着如何把服务做得更好——她们主动转变服务方式,从过去的“职工找我缝补”,变成如今的“我为职工主动缝补”,只要在整理工服时发现破损,不等职工开口,就先补得整整齐齐。

每天清洗超1000身工服的忙碌中,总有温暖瞬间在流淌。清晨,当综采二队的矿工来取工服时,彭庆菊会笑着递上缝补好的衣服,轻声叮嘱:“你看看缝得还行不?下井干活可得小心点,衣服划破了没事,可别把手也划着了。”一句简单的叮嘱,一声亲切的关怀,像一股暖流,温暖了终年与煤层打交道的矿工们的心。

“每一位井下职工都是我们最亲的家人,我们得让他们干干净净、舒舒服服地下井。”这是洗衣房24名女工挂在嘴边的朴实承诺。她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十道工序的严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把洗衣这件“小事”做成了有温度的事业。整洁的工装里,凝结着她们对矿工的关爱;满是汗水的额头下,藏着“后勤工作无小事”的担当。这群矿井后方的“洗衣花”,正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煤矿的安全生产,成为矿井里最动人、最坚实的“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