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兖矿技师学院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职业教育特色,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学院不仅依托专题课堂、红色研学等形式深化思政理论学习,还创新打“理论+实践”“课堂+赛场”多元培养模式,通过技能比武、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锤炼本领,让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校园每个角落。同时,该学院常态化开展文化、体育竞技赛等丰富文体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学生家国情怀,为青春注入红色基因与蓬勃活力。如今,学院已形成“思政铸魂、活动赋能”的育人新格局,生动绘就出山东兖矿技师学院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鲜活图景。
让爱国主义教育浸润人心
“先烈们用热血换来今天的和平,我们年轻人更要把这份‘家国情怀’装进心里、融入行动。”在邹城市烈士陵园的纪念碑前,学生代表齐佳仪手持发言稿,声音虽略带哽咽却字字铿锵。今年清明,学员组织50余名党员教师、学生团员及志愿者,徒步3公里奔赴烈士陵园,开展“赓续红色血脉・凝聚青春力量”党建团建祭扫活动。行进途中,带队教师司传斌结合邹城革命历史,边走边讲鲁南战役中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大家脚下的路,正是当年革命先辈们战斗过的地方,每一步都要走得有意义、有敬畏。”
爱国主义教育不止于清明祭扫,也贯穿于日常育人的点滴。国防教育月期间,该学院紧紧围绕“依法开展国防教育 提升全民国防素养”主题,分层、分时间段设计活动。“咱们教的是未来的技能人才,要让学生知道,学好技术是‘立身之本’,爱国护国是‘立身之魂’,两者缺一不可。”该学院技工教育部负责人在国防教育月安排部署会上这样说。9月18日当天,一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主题教育活动如期开展——各班播放爱国主义视频、讲述革命故事,技工学生们争相分享自己知道的爱国事迹。“‘爱国’其实我们不远,并不是遥不可及,只要认真学习技能、遵守校园纪律,都是在为国家发展尽一份力。”兖矿委培2025掘进班黄思奇在主题班会上这样发言。
青年业务骨干、班主任刘凤桐这样表述技工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我们学院不搞‘口号式’教育,而是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地生出爱国情、报国志。”从军训场上的挺拔军姿,到烈士陵园的深情祭扫,从趣味竞技里的协作呐喊,到德育课堂研讨时的思维碰撞,这个过程,既让学生们懂得了“家国”的重量,也找到了“成长”的方向。
让思想政治课堂“活”起来
“校园贷的利息看起来不高,但滚起来能压垮一个家庭;刷单返利说得多诱人,其实是‘先甜后苦’的陷阱……”在2025级新生法治教育专题讲座上,济宁市公安局济东分局颜警官的案例讲解,让台下学生频频点头。这场讲座是技工教育部创新思政学习形式的缩影,不再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而是邀请专业人士进校园,用“案例拆解+法律解读”的方式,将法治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
讲座结束后,技工教育部负责人走上讲台,接过话题与学生互动,“大家记住‘三不原则’的同时,也要知道,法治精神不只是‘不犯错’,更是‘会维权’。以后遇到困难,班主任办公室,都是你们的后盾。”。该学院在研讨如何将思政课堂于技工专业课做有效结合时,创新加入“教学对接”环节,德育课教师郑慧这样建议,“咱们讲‘总体国家安全观’,可以在实训课上延伸——比如教学生规范操作设备,既是保障自身安全,也是培养‘责任意识’,这就是‘国家安全’在校园的具体体现。”
更具温度的是,学院通过新生座谈会,让思政教育与学生诉求同频共振。9月27日的晚自习时间,学生代表与教师代表围坐一堂,2024职教一班米允泽提第一个发言:“希望思政课能多些‘身边事’,比如结合咱们学院的技能竞赛讲‘工匠精神’,这样更有代入感。”教师代表张莉当场回应,“这个建议特别好,我们会尽快调整教学方案,让思政课既有‘高度’,也有‘温度’。” 座谈会尾声,学生工作部党支部负责人郑重说道:“学生的真实感受永远是教育改进的指南针,思政课要想‘活’起来、入人心,首先得俯下身子‘听’学生的声音,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育人实效。”
让青春在赛场与实践中绽放
“加油!再快一点!”春日的操场上,“旋风跑”趣味竞技活动正火热进行。26个班级的32支队伍、192名学子手抓长杆,以“蜈蚣式”队列穿越障碍、完成接力,2004级兖矿委培掘进三班“风驰电掣”队以26″05秒的成绩夺冠时,队员们相拥欢呼。“以前觉得‘团队协作’是口号,直到这次比赛——少一个人发力都不行,步频错一点就会乱,这才懂了‘1+1>2’的道理。”队长王宇辰擦着汗说。
学院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始终紧扣“技能培养+全面发展”的目标。9月的新生军训中,烈日下的军姿训练、规范的内务整理、整齐的方阵表演,让学生完成了从“新生” 到“战士”的蜕变。会操仪式上,获得“训练标兵”的王奥琦分享道:“七天里,无数次想放弃,但看到身边同学都在坚持,我也咬着牙挺过来了。现在才明白,军训练的不只是体能,更是‘不服输’的韧劲 ,这对以后学技能太重要了。” 学院军训管理负责人强调:“这就是军训的二意义所在,军训是新生的‘开学第一课’,我们要让学生在汗水中学会‘坚持’,在协作中懂得‘责任’,这是他们未来成长的‘精神基石’。”
走进社会,志愿服务成为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平台。在凫山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学致青春”志愿者服务队的学生们协助体检引导、照顾老年人,2023机电一班李元初帮老人登记信息时,耐心地读着表格内容:“爷爷,您慢慢说,我帮您填清楚。”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称赞:“这些学生特别负责任,不仅缓解了我们的工作压力,还让老人们感受到了温暖。”活动结束,她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写道:“以前觉得‘奉献’很大,现在发现,帮老人递一杯水、指一次路,都是‘奉献’。这种感觉,比在课堂上学到的更真切。”
让育人成果惠及长远
从红色教育到思政创新,从文体活动到社会实践,学院始终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展开。通过系列活动,超80%的学生表示“自信心与责任感显著增强”“班级凝聚力与校园归属感持续提升”;同时,校园违纪事件同比下降40%。学生们从“被动遵守”转向“主动维护”,“工匠精神”“家国情怀”“协作意识”逐渐内化为行动自觉。
该学院的长效机制更值得关注,国防教育将融入日常教学,通过“课堂渗透+案例分享”巩固成果;思政课会定期收集学生建议,动态调整教学内容;“旋风跑”“技能竞赛”等活动将形成“季度品牌”,志愿服务也将与社区建立长期合作。该学院负责人表示,技师学院不追求“一次性”的活动效果,而是要让“爱国主义”“思政引领”“全面发展”成为常态。比如讲‘工匠精神’,既要在实训课上教技术,也要在文体活动中练品格,更要在社会实践中强责任,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技并修’的人才。”
该学院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核心,通过红色教育、思政创新、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构建育人体系,不仅收获显著短期成效——超八成学生提升自信与责任感、校园违纪率下降40%,更推动学生实现从“被动遵守”到“主动维护”的思想跨越,让核心素养内化为行动自觉。
行走在山东兖矿技师学院的校园里,红色教育的氛围、生动有趣的思政课堂、活力满满的文体活动,共同构成了育人的生动图景。这种“德技并修”的创新实践,既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基,更创新了职业教育育人模式,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彰显了以长效化路径培育时代所需人才的深远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