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兖矿故事

兴隆庄煤矿秦钦劳模创新工作室:练就守护矿井安全“火眼金睛”

作者: 尹大为   发布日期: 2024年04月03日

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有效预防煤矿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安全监控维护,是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护航者”,主要担负对井下各类安全监控设备的安装、维护、回撤、故障处理、升级改造等工作,确保安全监控系统正常运行、精准监测。

在兴隆庄煤矿秦钦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明亮的展厅里摆放着各种荣誉证书、专利证书和产品实物。作为山东能源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示范化创新工作室,在工作室领衔人、全国技术能手秦钦带领下,团队成员针对矿井信息化建设、监测监控、网络安全等领域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扎实开展各项克难攻关和技术创新工作,解决矿井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发展难题,培养造就了一支勇于钻研的创新团队,创新工作室成为传承劳模精神、引领创新发展的建功平台。

扎根现场精于工

超五类网线头制作1分10秒完成,光缆剥缆、穿线、固定、尾纤焊接、盘纤能够6分30秒完成,4×0.97监测线缆的外皮开缆,平均每根只需要5秒钟……,工作室负责人秦钦负责井下安全监测系统4万余米线路及800余台设备的维修维护,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检测“技能实操大师”。

这支由劳模、工匠、青年技师、业务骨干等17名成员组成的创新团队,通过井下传输线测量法、短路法、安全监控系统故障诊断排除法、工作面传感器电压分配法,先后总结出采掘工作面井下监控设备安装调试法、甲烷传感器故障快速判断处理法两项实名操作法,能够迅速判断并排除井下采掘工作面出现的监控设备故障,使传感器故障时间由每年小时1800分钟降为800分钟,保障了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每年为矿井间接创效2000多万元。

“成立工作室后,我们进行了系统化分工,制定了工作室规划、工作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了工作室学习培训、会议、考勤、考核验收等管理制度,明确了工作室任务、职责和工作流程,为工作室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秦钦介绍说。

导师带徒践于行

从“门外汉”到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安全仪器监测工(双人赛)一等奖,工作室成员、兴隆庄煤矿调度信息中心监测组班组长鞠荣,曾经因为没有第一时间处理好传感器通讯故障,而受到师傅秦钦的严厉批评。 

从那以后,鞠荣在学习中更加用心,工作中更加细心,每天“粘”着师傅学技术,仔细学习每一台监控设备的构造原理图、说明书、设备功耗等专业知识,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利用所学知识精准排查、找到故障点,使设备快速恢复正常,保障矿井各系统安全生产。

工作室持续打通创意采集、课题立项、团队攻坚、推广应用的创新工作链条,让更多职工实现从“工”到“匠”的质变。发扬师徒培养传统,制定培养计划和目标,实现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的代际传承。发挥辐射效应,定期举办培训班,传授技艺,为职工提供技术咨询、指导和服务。

近年来,开展技术大师讲坛活动5次;组织青年技能人才参加培训学习100人次;参与各级技术推广交流会、创新成果展6次;参与编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命题2次;组织搭建兖矿能源职业技能等级鉴定2次,先后培养本单位技师7名,高级工25名,工作室领衔人秦钦通过学习培训获评山东能源集团高级考评师。

工作室成员黄童新、杨伟、李超通过技能比武、竞聘上岗走向管理岗位;工作室成员秦钦参加第四届“梅安森”杯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获二等奖、获山西“焦煤杯”第十届全国煤炭行业技能竞赛特等奖;鞠荣参加2023年“梅安森”杯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获一等奖;黄童新参加“陕煤杯”煤炭行业技能竞赛获二等奖。

技术创新匠于心

“此传感器升降装置,经过两次创新,适应不同巷道高度的传感器吊挂,操作简单可靠,每个安装地点每年可节约人工24人次。”在2023年山东能源集团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一种用于搭载传感器的调节装置”得到了展示和推介。

创新工作室积极围绕岗位、企业、行业技术难题和薄弱环节,有效开展技术攻关,提出合理化建议。骨干成员全员参与创新课题和攻关项目,提升业务水平。近年来,共完成《矿井安全监控系统数字化升级改造》《精确人员定位系统建设》《通讯联络系统升级改造》《井下万兆环网升级改造》《质量标准化机房升级改造》《精确定位系统升级改造》《调度指挥中心升级改造》《正压束管监测系统升级改造》科研攻关项目10余项,《矿井安全监控系统数字化升级改造》通过验收,并获国际领先成果。

通过科研创新,获得矿级科技进步奖10项;矿级小改小革奖30项;矿创新创效奖28项;实施全面消除浪费40余项并全部应用于工作现场。其中“综放工作面液压支架工况光纤监测技术”成果和“基于分布式技术的煤矿快速智能安全监控系统”成果获得首届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安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种用于巷道顶板的传感器吊挂与升降装置》《一种防堵塞气体传感器防水校气装置》《一种电缆绑扎装置》等7个项目的改造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