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吃“细粮”“余粮”再“生金”、变增效“良田”为“肥田”……
降本无终点,增效无止境。今年以来,杨村煤矿落实聚焦“两增三降四提升”要求,以滴水能成河,粒米亦成箩的信心,在“降”与“升”“增”与“提”之间做好数据的搬运工,让效益往上冲,托稳矿井高质量发展的“聚宝盆”。
严控强缩 让管理“吃细粮”
好的管理是降本增效的“总开关”。
“气控箱不能给你批5个,三天前巡检时发现六采轨道集中巷第2个硐室还有1个。”
“上个月你们刚领了一盘铁丝,这次不能给了。”
“三寸短节和四寸三通,你去回收队看看是否有合适的。”
……
该矿市场化运营中心材料定额员徐川正在对单位月度材料计划中的数量、用途进行逐一核实。
该矿以“融合提升年”为契机,把强化管理作为“主攻点”,从破除制度盲区、机制障碍入手,杜绝大计划、大库存、“微”浪费,让管理“吃细粮”。强化材料计划和内部材料领用发放,在每月申报物料需求计划审批前,组织相关人员深入现场,核查材料配件定额计划,从源头严控成本支出。年初,修订《2024年市场化精益化“六精六提”融合管理的意见》,联合相关专业修订制度性文件5次共45项,新增6项,废止1项,规范性制度由原来的14项变更为19项,以硬举措算细账,以严考核增效益,找到精益化管理的“最优解”。
每月每季会同各业务科室开展材料管理专项督查,严抓现场物资材料管理和使用情况,整治材料“三乱”、长期闲置、损失浪费等现象,强化物料消耗情况刚性考核,对材料管理不善的单位进行通报,扣减其市场化工资。定期开展6S管理、浪费识别、自主改善等督导活动,以有效管理整治低效无效库存和无形浪费。一季度共查处现场材料管理各类有关问题24条,罚款3000余元。
盘活家底 让“余粮”再“生金”
下好“节支增效”这盘棋,就要落好“盘活闲置”这颗子。
该矿树牢“省下的就是赚到的,降成本就是增效益”的鲜明导向,在家底上巧拨“金算盘”,挑战降低成本的“制高点”。坚持常态化开展清仓利库,优化库存结构,盘活家底存量,降低资金占用,定期进行物资清查盘点,规范材料回收、修旧利废程序,保证库房物资账实相符、账卡物信息一致。按照“能修复的不报废、能复用的不投新、能自修的不外委”原则,最大限度增加材料使用寿命,减少新材料采购率。
“库里回收的材料都能派上大用场,不仅杜绝了时间浪费,也加快了生产成本资金回笼生成,为生产提速提供了物资保障。”市场化运营中心主任葛海峰说。
该矿优化存量物资库建设,开展“存量资产变现”活动,将回收修复后的物资分类储存、集中管理,建立“物资数据库”“虚拟物资库”,对照各单位物资供需计划,合理盘活使用,确保闲置物资的共享共用,并形成“谁领取、谁使用、谁反馈”的闭环管理模式,真正实现物资材料回收再使用、修复再循环。
仅在一季度,材料回收完成117.8万元,修旧利废完成74.6万元、分别超计划32%和19%,真正把节约落实在“手掌指缝间”。
创新增效 让“良田”变“肥田”
该矿把科技创新作为增效“利器”摆在突出位置,让创新“活水”源源不断流入增效“良田”。
“拉动座椅放行器,架空乘人装置的传感器利用主控系统将磁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通过以太网传输至控制台,触发架空乘人装置自动停止程序,在职工到达上下车场时,乘人装置就会自动停止。”据运搬工区技术主管贾青霄介绍,他们自主改善的架空乘人装置的自动停车装置,充分借助了智能化、数字化优势,实现了架空乘人装置的自动停止、无人值守,提高了巷道整体的运输能力及安全系数,每年可节约费用约12万元。
该矿紧盯智能化矿井建设目标,不断延伸自主改善、创新创效的触角,强化职工智能化学习培训,举办智能化矿井建设系统培训、地面模拟培训、井下实操培训、“金蓝领”课堂等学习培训10余场次,确保把新知识运用到创新创效中,为井下智能化采煤、智能化照明、智能化运输、智能化洗选等技术工艺的优化升级提供技术保障,打造一支以“智”增效的杠杆。
“做这个工具只需19块钱,却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花小钱办大事。”该矿机电工区职工李慧正在用他们自主改善的新型液压密封圈安装工具进行操作,这把造型简单的工具,却给职工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节约不以渺小而不为。该矿在融合管理中植入“浪费点”就是“增效点”的思想,强化“自主改善”项目推进,开展以“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为内容的“微创新”活动,每季召开自主改善项目推进会、评审会,通过自主改善成果展示、技术创新项目推进、优秀成果表彰等方式,激发个人、班组、区队创新创造潜力,集众人之智,聚众人之力,以一两拨千斤之效,让创新增效“良田”变“肥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