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按照兖矿能源新闻中心策划,兖矿能源网进一步加大对驻外平凡英雄的关注和报道力度。
兖矿能源网【连线驻外】栏目本期推出转龙湾煤矿综采工区区长邵长征的事迹,走近他22年来将智慧与汗水付诸于智能化工作面的创新历程。

【网评】为了同一个家
他(她)们是一群鏖战在大漠边陲、青丝染白发的人,是一群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人,是企业高质量发展征程上无怨无悔、所向披靡的人!
为了同一个家,多少驻外将士及其家人他乡变故乡,写就新传奇!
可赞的是多少驻外单位在高山荒漠上唱响苦中有乐的歌,唱响克难攻坚、团结协作的歌,建起研发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的矿山、傲视全球化工领域的企业,在翰漠、荒原、高山谱就一曲曲令人钦佩的“赤子之歌”!
可叹的是多少驻外将士用行动诠释责任,用汗水浇灌成功,用智慧换来幸福,由一个人变成三口、四口之家,甚至带动两个家族、更多家庭向内蒙、陕西、贵州、新疆、山西迁徙、定居……
可颂的是多少驻外将士把企业成立几十年的好传统、好作风,把矿二代、矿三代的好家训、好家风带到了异地他乡,无论在开疆拓土的建设之初,还是在时不我待的发展时期,都迸发出能拼善战、敢为人先的壮志豪情!
可敬的是驻外将士发扬新时代“挑山工”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狭路相逢勇者胜、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和决心,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在推动企业变革转型、高质量发展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可歌的是多少驻外将士把亲人送到需要他们为之拼搏、奋斗、鏖战的远方,家中的妻儿老小毅然决然选择了在本部守望;多少暖心志愿者不分昼夜节假日,行色匆匆前往留守老人儿童家中暖心陪伴探望?
可爱的是多少驻外将士把“小家”交给父母妻儿,把“大家”时刻揣在心头,战高温,斗酷暑,舍小我,顾大局,拼战沙场,笑对困境,展示出新时代国企职工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浓厚的家国情怀!
……
致敬外部开发的驻外将士和他(她)们的家人!
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转龙湾煤矿深处,420米长的23301工作面正以极快的速率吐出乌金。这个承载着山东能源集团首个千万吨级中厚煤层开采使命的智能化工作面,其诞生历程恰是中国煤矿智能化转型的微观缩影。而综采工区区长邵长征22年的职业轨迹,则像一把标尺,精准丈量着从“薄煤层炮采”到“智能化综采”的产业进化之路。
22年光阴流转,对转龙湾煤矿综采工区区长邵长征而言,是从薄煤层矿井到智能化综采的蜕变历程,更是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熔铸于采煤一线的坚守;而对采煤这份职业来说,这二十二年见证了从工人匍匐行进在薄煤层工作面、人工操作移动支架到智能化开采和巡视的跨越式发展,使一线采煤工人的工作更加体面,井下作业更加安全。在塞外煤海的奉献与奋战中,邵长征始终甘之若饴,这份执着源于他心中升腾的矿山情怀和飞扬向未来的智能发展梦想。
塞外奉献、奋战煤海,邵长征始终甘之若饴,这源于升腾在矿山、飞扬向未来的智能发展梦。
一腔丹心甘洒乌金矿山
2001年,刚参加工作的邵长征来到一座年份久远的薄煤层矿井,生产条件低下,主采16、17层煤,平均厚度0.9米,薄煤带仅有0.6米。
面对三百米井下阴暗潮湿的艰苦环境,面对四肢并用、屈膝躬腰爬行在采煤工作面老工人的身影,邵长征心海深处泛起疼惜与不甘交织的情感浪花,这一切激发了他坚韧不拔、咬牙坚持到底的信心和勇气。煤矿工人的工作条件和劳动环境一定要更好、一定会更好、一定能更好!抱持着这“三个更好”的憧憬信念,22年来,邵长征始终奋战在采煤一线,从薄煤层炮采到智能化综采,他如一颗火种,燃烧不息地照亮了采煤由人工操作向智能操控的“蝶变之路”!
2015年3月,作为一名预备党员的邵长征,积极响应原兖矿集团对外开发号召,从山东本部矿井带领一支队伍定点支援原鄂尔多斯能化有限公司安源煤矿。2018年12月,按照上级公司整体工作部署安排,邵长征转战到新的岗位上,担任综采工区任区长。
自2019年以来,矿井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担当,落实能源集团建设高产高效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的要求,牢牢抓住工作面生产过程“割得下、运得出、护得住”三个关键环节,运用数据分析,找准制约因素,大力实施设备升级改造。传统能源行业革故鼎新的时代在这个年轻的矿井起航,作为综采工区区长,邵长征在斗志满满的同时,也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怀揣着对矿山智能化发展的赤胆忠心,邵长征在内心给自己立下一个“誓言”:探索安全高效的智能开采生产模式,打造行业“新样板”!
时隔3年多,梦圆了!2022年8月10日,《新华网》刊发题为《山东能源首个千万吨级中厚煤层超长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投产》的报道,介绍了山东能源兖矿能源鄂尔多斯公司转龙湾煤矿积极开展中厚煤层年产千万吨智能高效开采关键技术实践研究,实现了日产煤炭3.1万吨,为全国中厚煤层超长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开采提供了行业“新样板”的做法。
作为这一技术突破的引领者、亲历者,邵长征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记不得多少个日日夜夜啊,他告诉自己,“只要做好这一件事,就无愧于这份朴素的职业,无愧于矿工的本色称谓。”
一腔赤诚锻造精兵劲旅
如果说薄煤层开采更多体现在环境的艰苦和体能的巨大消耗,那么,智能化建设初期遇到的技能“拦路虎”,则是新时代煤矿工人亟须逾越的一道鸿沟。
智能化建设初期,职工对进口设备人机界面不是中文存在抵触心理。邵长征在做好职工思想疏导工作的同时,当着全工区技术骨干的面表态:“不换思想就换人,不履责就问责。”他身先士卒对相关领域知识和技能进行刻苦钻研,遇到大小问题都要到井下现场去转转,一去就是几个小时;一个突破点有了新灵感、新想法,临时召开“诸葛会”、展开“头脑风暴”是家常便饭;一本笔记放在眼前,对着上面的圈圈点点研究到曙光破晓是常有的事。
“领头雁”能干,人人是好汉。综采工区的全体职工被区长“挑战体能与技能极限”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纷纷在干中学、学中干。组织开展“争当智能化建设标兵”活动,开展“吃透新装备 锤炼新技能”技能竞赛,建立班后会“学背考”素质提升考核机制,区队“比学赶超”蔚然成风。综采工区一位老矿工在回忆智能化建设初期的场景时说道:“职工的口袋里,人人装着一本卡片手册,上面写着每台设备按键的中英文对照单词。人人学习、班班学习……”
把干部职工锻造成智能化采煤的精兵强将,是保障智能化工作面稳定运行的一项重要举措。在邵长征等“主将”的建议下,矿井以转变思想认识为突破口,抓牢管理层、技术层、操作层“三个层次”培训,创建“五三”培训机制,在设备系统安装调试、程序参数调整优化、后期运行维护等关键时期开展重点培训,根据不同层级、岗位工作标准要求,系统梳理智能化系统架构设计、各子系统功能原理构成、设备安装使用标准、设备检维修标准等培训内容,组织矿领导、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岗位作业人员进行学习,确保各层级、各岗位人员达到“四懂四会”,即“懂工艺、懂结构、懂性能、懂原理,会操作、会保养、会检查、会处理。”
在矿井“大学习、大培训、大考试”专项行动的浓厚氛围中,邵长征“巧借东风”,在工序转换关键期间自行组织技术课堂30余次,请技术骨干和技术“大拿”传授优秀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在“走出去,请进来”的同时,采取“一师一技、理论加实践”先认识、再认知的培养模式,全员全程参与智能化采煤工作面系统的安装与调试、问题统计、处理以及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确保干部职工全面了解设备的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全面掌握调试、运行方式方法,在应用层面摆脱了对厂家的依赖,锻造了一支有故障会处理、有难题能攻克的精兵强将劲旅。
一腔骁勇决胜以“智”赋能
抢占制高点,打造综采智能化“样板”!当这句掷地有声的口号转化为铿锵落地的行动,只有全力拼战过的人方知其中的艰涩滋味和曲折历程。
2019年1月2日,经国家发改委、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批复,矿井生产能力由500万吨/年核增至1000万吨/年,这意味着矿井全年生产任务即将加码。
军令状当即立下,面对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每天的采煤工作量明显加大。邵长征深感“练队伍、培养人”迫在眉睫,为此,他带领区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组织成立专业攻坚小组,发动大家集思广益,不断优化生产工艺、优化设备改造,全面实现了“安装即精品、投产即达产”的工作目标。
在23301中厚超长420米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建设运行中,邵长征所在的综采工区成立了15人安装小组,其中有8名大学生及液压、机电等专业技术骨干参与。“厂家动嘴,我们动手!”大家铆足干劲,迎难而上,从地面安装调试到实际安装,现实版的“人心齐、泰山移!”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根据个人实际,邵长征有针对性地安排技能培训、岗位调整及工作任务,及时修订区队制度,以适应职工个人需求以及生产现场实际需要。面对全年艰巨的工作任务,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区队全体管理人员坚持从自身做起,无论多苦多累,每天都按时查摆工作现场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和应对办法。
面对工作面设备老化、顶板压力大、容易片帮冒顶、工作面支架传动液跑冒滴漏、移架动作难度大、工作面采完造成单面生产产量不佳等不断出现的生产不利因素和现场难题,综采工区无一人退缩,各岗位通力协作,通过加强设备检维修管理、包机管理,各岗位在技术含量、劳动强度、作业环境、生产任务完成等方面创先争优,成效凸显。
从2022年3月份设备到转龙湾煤矿,到4月24日工作面第一刀煤落地,在23301工作面智能化常态化运行的基础上,围绕减人、增量、保安、提效目标,先后进行了采煤机割煤工艺研究,将工作面截割工艺由18个工艺段优化到12个,并确定了不同工艺段的煤机最佳运行速度,工作面中部平均割煤速度达到每分钟10米以上,每刀割煤用时51.85分钟。2022年6月19日,实现了山东能源集团第一个单面单日割煤20刀,进尺21米,日产3.1万吨的历史最高记录,达到了年产千万吨水平。
添了智能化之翼的转龙湾煤矿组织职工开展现场常态化应用写实,不断调整、优化参数,反复试验论证,形成符合人工操作习惯的采煤机三角煤自动截割程序和端头自动化控制程序,精确查找智能化系统设备问题,实现了全工作面支架自动跟机常态化运行,自动跟机移架到位率达到99%,降低了一线工作劳动强度。
从人工操作移动支架到跟机巡视毫不费力,工作面正常生产期间作业人员由9人减至3人。智能化开采不仅让一线采煤工人的工作更加体面、劳动强度大幅度降低,同时利用3D建模软件建成3D虚拟可视化工作面,结合5G视频系统,实时掌握工作面设备工作状态,有效辅助工作面生产管理,这一切成为综采工区所有人的骄傲。“现在,井下的生产更安全了,队伍更好带了,工作更好干了!”听到一线职工上下班路上的评价,邵长征感到这些年采煤一线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如今,作为山东能源集团首个千万吨级中厚煤层超长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的成功建设示范,掀起了中厚煤层智能开采新篇章,为中厚煤层开采提供了成功经验,也为实现“155”“277”“388”减人增安提效目标奠定基础。“我们将继续探索安全高效的智能开采生产模式,努力把中厚煤层智能化综采设备优势发挥到最大,努力为山东能源集团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邵长征望向远方的目光明亮而坚定。

【策划】兖矿能源新闻中心
【制作】兖矿能源网
【协助单位】转龙湾煤矿
【协助人员】蒋发坤
【素材提供】徐光东 刘猛
【图文统筹】王艳芹 罗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