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奋战四季度,献礼金色十月。根据兖矿能源新闻中心策划,兖矿能源网开设【献礼十月】栏目,对各单位今年以来的工作亮点,各条战线、各个岗位涌现出的优秀团队和先进个人事迹进行巡礼式的报道。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0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彼时,20岁的王洪兆在聚光灯外用坚守筑牢安全防线,那时的他是装备方队警戒防卫大队里一名战士。兖矿能源网【献礼十月】栏目本期与您一起走近那段难忘而经典的记忆。
当9月3日的阅兵画面在荧幕上缓缓展开,铿锵有力的正步、英姿勃发的队伍,勾起了东滩煤矿运搬工区生产一班班长王洪兆的美好记忆。
200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彼时,20岁的王洪兆还是装备方队警戒防卫大队里一名战士,在聚光灯外用坚守筑牢安全防线。
1米86的“幕后卫士”
2008年底,国庆阅兵筹备工作启动,各部队选拔精英参加,王洪兆也踏上这条严苛的“追梦路”。
十二月份的河北寒风刺骨,军姿考核要求站满4小时纹丝不动,领子别着打开的曲别针、双手夹着扑克牌、两腿间夹着螺母,考核结束时,王洪兆浑身冻紫,却始终没挪过半步。30公里体能拉练,他咬牙扛过疲惫,最终从众多精英里脱颖而出,跻身通州阅兵村。
由于186厘米的身高超出徒步方队标准,王洪兆被分配至装备方队警戒防卫大队,担起了“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责任。他们的任务主要是统筹通州阅兵村到建国门大街的岗哨布控、现场调度与安保工作,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有丝毫松懈。
在阅兵村的日子比部队更严格,除了日常训练与站岗,内务整理更是“极致考验”,被子要叠成棱角分明的“豆腐块”,床单平整得找不出一丝褶皱,就连牙缸里牙刷、牙膏的摆放角度都要完全一致。为了清理床下地缝的灰尘,人高马大的他曾多次累得直接在床底睡着。
阅兵当天,王洪兆虽没有站上现场受阅台,却接过了更特殊的任务:作为素质过硬的士兵,他与战友负责纪念册底片的保密工作。印刷厂库房里,两人24小时轮流值守,寸步不离存放底片与印刷版的区域。白天在机器轰鸣声中核对印刷数量、检查封装完好度,夜晚就打地铺睡在库房门口,即使睡梦中也紧绷着“保密”这根弦,直到所有纪念册安全交付才如释重负。
而最让王洪兆动容的,是阅兵结束后,护送战友返程的场景:街道两边的市民认出军车,纷纷涌上街头鼓掌欢呼,车上的士兵们敬礼回应,伴着军歌一路前行,那片热烈的掌声与嘹亮的歌声,成了他心中永恒的温暖。
在这次经历中,王洪兆成为阅兵村所在连队70多人里唯一“火线入党”的党员,党票上那枚红色的阅兵专用印章,至今仍是他最珍视的荣誉。
9月3日上午,升井回到家后的王洪兆来不及吃饭,打开电视,激动地观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的回放视频。屏幕上的画面将他拉回十几年前的那段岁月,也让他更深刻理解了当时带队领导的话:“我们虽不在台前,却见证了阅兵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贯穿始终就是最大的意义。”
“活雷达”硬核成长记
这份幕后的坚守,也早已成了王洪兆刻在骨子里的军人底色。
2011年,王洪兆转业安置到兖矿能源集团,2014年调入运搬工区,他把阅兵场上的坚韧与较真,完完整整地“搬”进了八百米井下。
第一次接触电机车司机岗位时,王洪兆十分新奇,但不久后就被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泼了“冷水”。
王洪兆的工作,是将井下矿车车厢里的材料分拣后运往指定地点,可每节车厢装的东西不固定,每次下来好几车货要送向不同方向,必须先把车厢一节节拆开,再将同方向的拼接起来才能出发。复杂的运输线像一张密网,庞杂的材料种类记不住,他只能捧着厚厚的调度手册反复核对,生怕一个疏忽送错地点。
井下光线昏暗,煤尘在空气中弥漫,机车轰鸣声在巷道里撞出回声,震得耳膜发颤。刚开始的日子,他总在手忙脚乱中出错,要么记错车厢编号,要么在岔路口迷了方向,才真正明白“看似简单的工作里藏着太多要动脑子的技巧”。
为了尽快摸透业务,他趁休息时把运输线路图、材料分类表贴满宿舍墙,一有空就站在跟前背诵,直到闭着眼都能画出线路走向。下井时兜里总揣着个小本子,遇到不懂的就追着师傅、同事问,从车厢拆装的发力技巧到岔路口的判断方法,把每个操作要点、注意事项都记得密密麻麻。
熬过最初的适应期,他对技术更钻研了——电机车的灯、闸、信号装置,每班必查;巷道的坡度、弯道半径,他拿着工具逐一丈量;装封车标准、车场间距规范,更是背得滚瓜烂熟。狭小的驾驶室里,矿车“哐当哐当”的声响是日常背景音,而他始终用专注的目光扫过每一处轨道接缝,用11年零事故的纪录,把看似简单的驾驶工作,变成了守护安全的“战场硬仗”。
从井下“新兵”到“技术尖子”,他的成长之路满是“硬核”印记。矿里的专业比武,他次次名列前茅,带出的个徒弟个个都是运输战线的骨干。最让同事们佩服的,是他练就的“听声辨障”绝活,电机车运转时,只要听到异常声响,他就能精准定位齿轮磨损、轴承松动等隐患,就像维修班组的“活雷达”,为井下运输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技术屏障。
把“小事”当“大事”来办
王洪兆始终认为,“辅助岗位从无小事,每一份坚守都关乎全局”。
运搬工区负责井下材料运输、现场保障,虽不直接参与采煤、掘进等,却是安全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份“辅助担当”,恰与他当年在阅兵幕后默默守护的初心不谋而合。
担任运搬工区生产一班班长后,王洪兆更把这份“辅助者的责任”延伸到团队建设中。
运搬工区是个组建36年的老单位,涉及多环节协作,新人上手慢、班组人员老弱多文化素质低。王洪兆推出“1+N帮扶机制”,让技术过硬的老职工与新成员结对,不仅手把手教电机车操作、材料分拣等辅助技能,更在日常相处中消弭文化隔阂、让“一家人”一条心。
辅助工区就是打杂的单位,突发或额外任务特别多。即便井下当班的活已完成,交接班了,王洪兆依然不先着急忙慌地上井,而是带头喊上班组几个骨干,到西翼巷道挖挖水沟或者整理一下卫生。
“水沟经常堵,会影响整个运输线,咱们多干点,后面的伙计就能少些麻烦。”昏暗的巷道里,铁锹与矸石碰撞的声响很刺耳,他却干得格外起劲,就像当年在阅兵村深夜彩排时,一丝不苟地统筹岗哨布局那般,把每件“小事”都当成“大事”来办。
工区“人少岗多”,对于这个暂时不好解决的问题,王洪兆再次拿出阅兵时“啃硬骨头”的办法,带头考取信号把钩、绞车司机等多本证书,硬是把自己武装成“多面手”。在他的带动下,班组“一人多证”率达90%,成功破解了辅助单位人力紧张的难题,确保运输保障不“掉链子”。
职工们都说:“王班长是俺们的主心骨,甭管是设备出问题、任务赶工期,还是家里婚丧嫁娶、班上人过生日或退休办个仪式,找他准能解决。”
作为人来说,如何在职场找到定位,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无论是阅兵场上的幕后守护,还是煤矿井下的运输保障,我们都能看到王洪兆努力、昂扬的样貌,他正影响和带动着身边人,在今天或者明天的梦想追逐“战场”上,绽放出最独特的光彩。

兖矿能源认真组织开展群众安全活动,广泛开展群监员“四无”竞赛、协管员“五好”竞赛、安全漫画展、青安岗员“双争”竞赛等群众性安全活动,始终守牢安全防线,安全管控展现新作为。
兖矿能源在坚持全员参与,组织开展常态化应急演练的同时,坚持把安全生产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强管理、严责任、细措施,形成“上下联动、标本兼治、齐抓共管”的安全管控模式。完善安全管理机制,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攻坚行动、六反六查三确保活动,对安全制度进行不断修改完善。创新实施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季度赋分考核,精准压实行政监管、技术参谋、区队班组落实“三级安全责任”。
兖矿能源织密群防群治防线,坚持“年有部署、季有专题、月有重点”,各级工会、群团组织不断线开展群众安全互检互查、“我是安全吹哨人”“零点夜查”等群众安全检查活动,群防群治筑牢安全“堤坝”,为完成全年安全目标构筑坚强保障。

【策划】兖矿能源新闻中心
【制作】兖矿能源网
【协助单位】东滩煤矿
【协助人员】李欣 付芝子
【素材提供】尹梓 邱长鹏
【图文统筹】罗晓婷 王艳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