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杨村煤矿开采工艺先后经历了多种变革,各类生产设备不断更新升级。开采工艺进步、生产能力提升的背后,是一代代吃苦战斗、攻关奉献的矿工们的默默付出。他们既是矿井历史演变的见证者,也是矿井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们的生活,可谓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酸——
皮带机司机李委委:岗位转换,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情
三年前,李委委和捡矸女工们走进煤场,开始一天的艰苦劳作。弯腰、挑选、捡起,这样的动作拣矸女工们每天要重复上万次。采煤机不停,他们的双手就不能停,她们的挑拣是原煤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关口。
随着TDS智能选矸系统的投入使用,实现了煤矸分离由手工化向智能化、自动化、高端化转变,完成煤与矸石的精确分离。李委委的工作地点也从劳动强度高、噪声大的拣选车间变成了皮带集控中心,成为一名皮带机司机,每天的工作任务是通过远程集控系统控制皮带的启停。
当得知即将告别“手选”时代后,李委委酸楚地说:“我们曾经的岗位即将被取消,那里有太多的回忆和感情,我和我的姐妹们依旧会在别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甜——
综采工区职工王付文:采煤不见煤,过去想也不敢想
轻触操作屏,皮带、泵站、转载机、刮板运输机等设备依次启动,采煤机按程序开始割煤,液压支架自动降架、拉架、推溜,滚滚乌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地面……这是王付文在该矿地面智能化集控中心操作台前工作的场景。
“以前,采煤工人必须跪在高度只有1米左右的空间里,用大锨攉煤,工人劳动强度大,现在只需轻点鼠标、转动手柄就可以远程操控进300米的井下设备,这在过去是连想也不敢想的。”李付文介绍道,“现在干活不累、安全有保障,还能学习掌握最先进的开采技术。”
随着软硬件的不断升级,该矿成功探索出“工作面内无人作业”智能开采新模式,薄煤层智能化无人工作面成套装备应用荣获2024年煤炭行业标杆案例,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点逐步显现,职工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苦——
检修班班长孟凡祥:苦练内功度过人生“蘑菇期”
2006年以前杨村煤矿采煤机液压系统一直采用液压牵引,2009年改为了电牵引,改变了传统液压牵引采煤机的布置结构和工作方式,一时间,工人们对新系统的操作维修难以适应。
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孟凡祥深知掌握电牵引系统的构造、工作原理和维护保养技能至关重要,他主动挑起担子,不断研究图纸、实践操作,重点研究关键部件,突破种种技术壁垒,常常与深夜为伴、与星空对话,历时整整两年,他终于熟练掌握了电机过热、控制器故障、传感器失效等问题的解决方法,成为杨村煤矿掌握检修电牵引系统的“第一人”。
自参加工作十八年以来,孟凡祥见证了现场流程由人工操作到现在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各类设备更新换代,他的检修技术也保持与时俱进,有着高超检修技能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孟凡祥成为班组里的“专家”。
用孟凡祥的话来说,研究新设备就像还未破土的蘑菇,身处阴暗的角落,但只要耐得住寂寞,苦练内功,蘑菇终会长出地面。
辣——
安监员罗彬:监察有硬度,关键时刻亮身份
前不久,罗彬在井下巡视时,发现职工老孟使用锚索涨紧器时无防护链、未采取防坠落措施,便开出罚款单。老孟不愿交罚款,到处托人求情。
“不就是没加防护链嘛,这个班我算是白上了。”老孟看着手中的罚款单说。
“不采取防坠落措施会给自身的安全带来很大隐患,这么重的东西掉下来后果不堪设想。不要有侥幸心理,如果真出了事,后悔都来不及。”罗彬耐心地开导老孟。
老孟自知理亏,知道矿上查“三违”是为职工好,便欣然接受了罚款。
罗彬表示:近年来他们不断配备了防爆手机、执法记录仪等设备,虹膜考勤设备也有酒精检测、体温监测、安全帽佩戴提醒等功能,他们的工作越来越便利。但是设备在变,人情世故在变,不变的是严格标准,安全面前绝不留情。
咸——
掘砌工杨威:汗水是最熟悉的味道
虽然矿井智能化、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井下生产条件特殊,许多工作还是需要人力来完成。
杨威是掘进工区的一名掘砌工,打钻眼、支护是家常便饭,有时岩石硬,一个钻眼要几个人共同发力。
“每个班都要在井下打钻眼一百二十多个,工作窍门,我们早已熟记于心。”杨威说。
矿工在井下分工、劳作、进食,日复一日,四季轮回。杨威说:“虽然通风环境好,但裤子仍然经常被汗水浸透滴水。”
对他们来说,汗水的味道,是最熟悉的味道,是辛劳的味道,也是希望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