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店煤矿聚焦全面一流矿井建设工作目标,以职工群众价值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新路子,聚力健全人才攀登机制、铺设劳动“赛道”、孵化“尖兵”梯队,多层级多赛道技能竞赛,激活创新创效“一池春水”,为矿井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动能。
健全高素质人才攀登机制
“辛程,26000元!”“哇!”“王冰,19800元!”“哇!”
在鲍店煤矿“致敬榜样 启航未来”2024年度颁奖典礼上,兖矿能源及以上比武获奖人员代表披红戴花、登台领奖,当获得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的辛程和王冰接过奖励时,现场惊叹声、掌声不绝于耳。这是该矿让技能人才“劳有所得”,技高者“多劳多得”的一个缩影。
加大创新创效政策激励。建立岗位工人技能晋级奖励制度,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晋级的岗位工人,在取得职业资格证后按标准执行津贴待遇,并给予一次性奖励,取得初级工、高级技师等职业资格的,给予1000元至5000元奖励。建立《科技奖励办法》《技术创新(小改小革)经营管理办法》等制度,坚持每季度对全矿小改小革、创新创效成果进行综合评审。2024年累计征集小改小革和创新创效成果350余项,发放奖励达36万余元。
健全职工上升发展体系。实施青年人才“雄鹰计划”,印发《鲍店煤矿人才库管理办法》,大力推行矿井五级“人才库”建设,分层次选贤任能,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环境,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提拔重用25人、降职降级4人,组织69名高校毕业生进行“后评价”,全矿90后中层管理技术人员达到24人,让年轻人和技术工人中的佼佼者有奔头、有盼头、有劲头,一步步实现人才成长。
深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办法。制定下发《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办法》,建立管理技术人员“上挂下挂”锻炼制度,制定一专多能培养方案,多岗位轮岗学习,做到“精一行、通两行、学三行”,搭建管理技术人员成长成才的“快车道”。对连续两届获得同一工种第一名的选手授予了“鲍矿工匠”荣誉称号,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自主培”方式,努力培育出“大国工匠”“齐鲁工匠”等高技能人才。
让每一名职工都有自己的“赛道”
“我连续参加了四次比赛,从第一次参加倒数第一名,到这次第二名,我的业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下一次比赛我争取拿第一!”第十届洗选专业安全技术措施讲评比赛结束后,该矿选煤中心原煤车间机电技术员张礼新信心十足地说。
“技能是立身之本”,已经成为该矿干部职工共识,尊重劳动、崇尚技能、学技成才的氛围在矿井日益浓厚,该矿顺应时代潮流、回应职工群众所求,精心搭建劳动“赛道”,持续为矿井人才成长赋能。
全面铺开五条“赛道”,围绕党组织书记比武、人才库建设、安全技术措施讲评大赛、班前会讲评竞赛、技能比武五个类别比武活动,分层级多赛道开展技能竞赛,让每一名职工都有了自己的“专属赛道”。在同台竞技中,各条“赛道”上的参赛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他们共同砥砺精进专业能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强技。特别是2024年组织开展近年来时间跨度最长、参赛人员最多、奖励力度最大的全员技术技能大比武,共设置55个工种,覆盖采、掘、机、运、通全专业,开展岗位技能培训1826人次,参加岗位技能比武1364人次,经过理论考试和实操比武,共评选出获奖选手276人。在兖矿能源级比武中,综掘机司机、掘进机电维修工、井下电机车司机、防冲监测工4个项目勇夺第一,职工辛程、王冰参加第十六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斩获瓦斯检查工、单轨吊维修工比武一等奖。
孵化新质生产力“尖兵”梯队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综掘机司机技师王刚在他的“大师课”对学员如是说。
该矿倾力打造煤炭系统首家“六位一体”的“双创”基地,集结以劳模大师、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9个创新团队,加大先模人物、劳模工匠培养力度,孵化新质生产力“尖兵”梯队。健全育才有政策、练兵有载体、实践有阵地、展示有舞台、建功有地位的人才培育“五有”机制,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职能部门协调抓的常态化运行体系。创新开展“大师讲堂”,依托平台,鼓励技能人才“赛而优则创”“赛而优则教”。2024年以来,已有20余名大师化身“教授”,开展“大师讲堂”110余场,讲课内容覆盖井下采掘单位所有专业,应急处置生产现场采掘设备故障和难点问题100余个次。
深入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印发《导师带徒管理办法》,量身制定青年人才培训计划,要求创新工作室成员至少与10名本单位或本专业业务能手、新分大学生、青年岗位能手、技术比武获奖选手签订师徒协议,明确理论、实操“双考核”流程,将徒弟考核的结果与师傅薪酬、津贴相挂钩,促进了导师和青年业务能手技能双提升、岗位技术等级共同进步。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王刚带出高徒杨廷进,他已成长为全国煤炭行业青年岗位能手标兵、山东省技术能手,杨廷进的徒弟回奉来在兖矿能源第十届全员岗位技能大比武中夺得综掘机操作一等奖,在技能传承中成为一段导师带徒、薪火相传的“佳话”。
聚焦矿井高质量发展,建成PLC实训基地、创新工作室实训基地、矿井维修电工实训基地,为技能人才打造“练兵场”,为创新成果落地打造“预检场”,让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让更多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截至目前,该矿拥有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6人、优秀专业技术人员7人、优秀技能人才36人,另有煤炭行业技能大师3人、齐鲁首席技师3人,高级工及以上各类人才1033人,取得职业资格认定的技能工人占比47%,各个专业、各个层面的领军人物,呈现人才喷涌之势,涌现出党的二十大代表张矿军、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王燕、丁奇,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王刚等一大批国家级、行业级优秀人才。该矿“双创”基地累计完成创新项目2600余项,获国家专利150余项、省部级及以上成果61项,破解了一批制约矿井长远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丁奇创新工作室被评为全国煤炭行业引领示范劳模工匠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