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哥,又鼓捣啥呢?”
“我想弄个人体跟踪雷达。”
“弄雷达?涛哥又‘异想天开’了!”
涛哥,本名刘涛,杨村煤矿生产服务中心水电暖运行班班长,高高的个子,黝黑的皮肤,两只大眼睛炯炯有神,话不多,总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此时,他正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一个电子板发呆,面对工友的打趣,他只是笑了笑,继续“鼓捣”起来。“鼓捣”这个词,在很多人眼里或许带着些调侃,但在刘涛这里,却是一种执着与追求。
天生的“鼓捣控”
刘涛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鼓捣”——钻研各种小发明、小创造。点进他的抖音号“爱鼓捣的小涛”,几乎没有一点生活痕迹,一个个视频记录了他无数次在小发明小创造中的尝试、失败、成功。从设计便捷的家庭生活小物件到改造矿用工具,视频虽拍得“潦草”,但每一帧都展示了他在创新改造上的“奇思妙想”,传递出他对工匠精神的执着与创新探索精神。
刘涛从小就爱拆东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好奇心。当同龄孩子们沉浸在机器人、小飞机、小汽车等玩具带来的欢乐时,他却对闹钟、收音机、录音机等物件情有独钟。常常一拆就是好几个小时,边拆边装,乐此不疲。家里但凡被他“相中”的物品,无一幸免,都被他大卸八块。尽管拆完后往往无法重新组装,母亲气得直跺脚,但他却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那时,老式横梁自行车是家中为数不多的贵重物品之一。这种自行车由于横梁的存在,孩子们骑行时只能一条腿从横梁下跨出去踩踏板,上半身无法挺直,骑行起来颇为吃力。刘涛灵机一动,用铁锯锯掉了横梁,随后推着车到电焊铺,请老师傅将横梁改焊成斜梁。这看似顽皮的改造,不仅让骑行变得轻松自如,也在他心中悄然种下热爱钻研的种子,为他追逐“创新梦”埋下了伏笔。
初试茅庐崭“头角”
“当时心中充满了忐忑与不安,对自己的决定毫无把握。”回忆起初次尝试小改小革的经历,刘涛略显腼腆地说。然而,正是这份忐忑,成为他不断在小改小革道路上探索前行的动力。
2018年,杨村煤矿供暖系统是依赖于20吨锅炉,炉排一旦损坏,不仅严重影响矿井生产,还会让全矿职工家属的生活陷入寒冷之中。如何防止炉排烧坏是每年冬季最棘手的问题。刚上班不久的刘涛,在爱琢磨、爱研究的天性促使下,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提议将风室左右各六个风门的前三级打通,安装200*200毫米的检修口,维修人员可通过检修口定期检查风室积灰情况,并进行及时清理,有效防止炉排烧坏。那一年,锅炉炉排奇迹般地没有烧坏,不仅解决了“大难题”,还节省了一大笔维修费用。
尽管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改进,但对刘涛来说,却是一次巨大的鼓舞和突破。
“宅男”的快乐
焊接烟雾能做到跟踪收集吗?
磁铁能解决管道焊接法兰盘定位难题吗?
如何为井下煤仓刮板链输送机配上清扫器装置?
……
刘涛的脑子里每天都会浮现很多“问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经常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直到天亮。他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刻苦钻研,自费购买PLC、变频器、机械制图等各类专业书籍,为了找到合适的零配件,经常跑遍周边市场,线下买不到的就去网上“淘”,去年,仅网购的开销就达到1万余元。
在他眼里,最快乐的事,就是每天晚饭后,能钻进他的“专属”小屋,与满屋子的零配件“你侬我侬”,妥妥一“宅男”。有时孩子央求他一起游戏,都会被他无情拒绝,孩子们又委屈又无奈,妻子也心生埋怨。
刘涛深知,创新不是闭门造车,需要不断学习和交流,他便经常虚心向其他技能人才和老师傅请教,吸取经验,提升技能。他曾经响应公司号召,成为支援兖矿能源营盘壕煤矿队伍的一员,驻外工作5年。他庆幸自己的决定,这5年间,打开了他对煤矿现代化设备的新认知,为他的“创新梦”拓宽了思维。
网购闹“乌龙”
走进刘涛家里的“工作室”,桌子上堆满了各种型号的电机、传感器、电路板……,这些都被他当成“宝贝”。
然而,正是这些“宝贝”,给他惹来了“麻烦”。
“你好,是刘涛吗?我们是网络安全部的工作人员,你在网上购买的物品存在问题,请配合我们了解一下。”接到电话的刘涛,一头雾水,立即赶往当地公安分局。
原来,当地网络安全部在进行网络大数据排查时,发现刘涛购买的氩气瓶、红外测温仪等物品,疑似进行非法安装活动。面对质疑,刘涛哭笑不得。他耐心地解释职业身份、岗位工种以及热衷于技术革新的初衷和小改小革成果等情况。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还详细写明了每个零配件的用途,并进行现场演示。看着眼前这个眼神真挚、对技术充满热情的年轻人,民警们心中的疑虑逐渐消散,并对他的钻研精神表示赞赏。
一场“乌龙”事件,虽经历了一些波折,但他爱鼓捣的热情丝毫未减。
鼓捣出了“小名堂”
2020年,煤质发运中心洗车台补水设备发生故障,为不影响煤炭正常发运,该矿要求必须在3天内解决。厂家技术人员确定电控系统完好后,找不出其他原因,时间已过去两天,厂家派机修人员已经来不及了,刘涛果断建议把电动系统改成机械遥控浮球阀,经矿同意后,他立即查询零配件销售点,最近的销售点距离矿也有30多公里,配件买来后,刘涛加班加点进行安装,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动补水系统恢复正常运行,节约资金2万余元,并沿用至今,连续实现“零故障”。
“他设计制作的简易工具,让原本繁琐的操作变得简单高效,改造的设备零件,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降低了维修成本。”该矿生产服务中心主任马云涛说。刘涛的“小改小革”并非惊天动地,却实实在在解决了生产中的难题,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安全生产。
慢慢地,刘涛凭借他的坚持与专注,竟然鼓捣出了“小名堂”,被大家称为矿山“爱迪生”。1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6项成果已申报实用型专利,1篇论文获得发表。让他感到惊喜的是,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孩子也对创新创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年2月份,孩子的2项作品被推荐参加第23届济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公司对技能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为职工提供平台、搭建舞台,提高薪酬待遇,为热爱创新的职工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空间。”刘涛说,他会一直“鼓捣”下去。如今,刘涛不仅自己钻研,还带动身边的同事一起参与小改小革,他希望能将更多的小发明小创造推广到矿井的各个专业和岗位,降低职工劳动强度,为矿井节支增效添砖加瓦。正是这种信念,让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突破自我,用“小改小革”的星星之火,点亮“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