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职工风采

东滩煤矿孙国卫:“她力量”用扳手绘出维修春天

作者: 马芳   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03日

她是生产服务中心的车间女工,也是2025年东滩煤矿的劳动模范。从实习生到班组长,她将“笨功夫”淬炼成“方法论”。艰难困苦时,她从不轻言放弃,料峭寒风中,她用技术披荆斩棘。她就是东滩煤矿生产服务中心孙国卫。

淬炼“慢”功夫哲学

2008年,年仅30岁的孙国卫踏入了兖矿能源东滩煤矿生产服务中心,开启了她的机修工作之旅。当她接过工装时,工具箱里那把陪伴五载的铣刀微微发烫。

拜师仪式简单得近乎潦草,但未能影响她那颗好奇,勇敢的心。面对复杂的机器设备,她每日紧紧跟在师傅身后仔细观察师傅操作。一开始连动手拆解都不敢,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将设备拆坏。她的小心翼翼让师傅看不下去了:“修机器不是绣花,大胆放手干!”

当她第一次拆卸装备时,她突然理解了机修领域里最朴素的真理:所有精妙都诞生于破碎的重组。从此,孙国卫走上了一条边拆解、边学习、边询问的成长之路。

晨昏在扳手与齿轮的咬合中流转。下班后空荡的车间,成了孙国卫的“第二课堂”。她在油渍浸润的笔记本上画出曲线——左侧记录拆装时长,右侧标注故障概率。

孙国卫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用三年时光淬炼出独特的“慢功夫哲学”。当工友们追求抢修速度时,当别人用“差不多”应付配合时,她却反复拆解一个机器十遍甚至二十遍。在旁人眼中,这或许是毫无意义的重复,但她却渴望探寻隐匿在工作表象背后的深层原理,只有弄清楚“之所以然”,才能真正举一反三。

“设备不会记住你的性别,只认你手心的老茧。”凭借着这份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如今她在面对各种复杂的设备故障时,总能够迅速判断问题所在,并凭借扎实的功底予以解决。

玉兰花积蓄待开

“嗒”——随着最后一块齿轮严丝合缝地嵌入卡槽,孙国卫摘下沾满机油的手套,呼出一口白雾。凌晨两点的机修车间里,三台绞扳机重新发出低沉的轰鸣,驱赶了窗外凝滞的寒意。这是2022年最冷的冬夜,也是孙国卫和她的工友们连续工作的第三个凌晨两点。

时值疫情特殊时期,生产的工作容不得半点耽搁,三台绞扳机陆续从井下运上来维修,必须尽快修好。孙国卫和她的两个搭档,用三双手套不约而同地挑起了这份重担。那三天,仿佛时间都凝固在了机修车间。她们从白天干到黑夜,又从黑夜熬到凌晨。车间里,只有电焊的火光和忙碌的身影。每一个零件的拆卸、检查、维修,再到重新组装,都倾注了她们全部的心血与精力。在这个以男性为主导的领域,这群女工早已习惯用行动打破偏见。

“技术参数要精确到微米,可体力活只能靠咬牙硬扛。”

体力问题像一座大山,横亘在孙国卫面前。这可不是她一个人的困扰,而是每一位机修女工都绕不过的坎儿。扳手撞击声与钢索摩擦声此起彼伏,工具箱里渐次堆满磨损的轴承与变形的齿轮。成为她们打破性别偏见的最好证明。

“哪有什么性别天花板,不过是一颗螺丝一颗螺丝拧出来的路。”站在焕然一新的设备前,孙国卫满是感慨。

车间外的玉兰树正在积蓄花苞,料峭寒风中,那些看似柔弱的枝条,也将撑起整个春天的重量。

把车间当实验室,试错也是解题钥匙

2021年,孙国卫这个向来用扳手说话的女人,此刻正将维修日志翻到崭新篇章——机修班的班组长。

这一身份转变,让她瞬间感到肩头的担子重了许多。在工作中,孙国卫始终以身作则,但凡有紧急任务或是棘手难题,她总是第一个冲在前、干在前。

“孙氏效率公式”也正在班组蔓延开。

面对复杂的维修状况,她挽起袖子,二话不说就投身其中,在机器面前一待就是三四个小时。月均50至60台机器的维修量,促使孙国卫深入思考如何提升工作效率。她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在维修水泵时,她通过设计固定底盘来简化装卸流程。这些细微的创新虽然看似不起眼,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工友之间,工作时难免会产生争议,但他们车间的争议时刻总会变身技术擂台。当两种维修方案僵持不下,孙国卫会掏出两把不同型号的扳手:“让设备自己投票。”

有次处理减速箱异响,主张更换轴承的技工与坚持调整间隙的焊工轮流上阵,结果在交替作业中发现过渡配合的微妙平衡。这种“试错辩证法”催生出独特的班组文化:每个拧坏的螺栓都值得被解剖研究。

生活中,她也有着另一套“维修手册”。褪去工作中的坚韧模样,她仍然是一位亲和温柔的母亲。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孙国卫也在不断“维修”着自己与女儿之间的关系。她给予女儿足够的尊重和空间,像对待一位独立的个体;鼓励女儿去探索新鲜事物,哪怕有些冒险。她明白,这是女儿成长的必经之路,就如同在机修工作中,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才能攻克难题。

当被问及未来的规划时,孙国卫笑着说:“在设备维修手册里,最金贵的永远是‘现行版本’。”